"端午采药走山边,认准叶尖带钩连",这句老辈人传下的顺口溜,说的正是藏在荒坡野地里的中药鸭舌子,这种叶子像竹叶却带着银白脉络的草药,在江南一带的田埂上悄悄生长,却是懂行人眼里的"天然抗生素"。
去年清明回皖南老家扫墓,我在后山竹林边发现了成片的鸭舌子,这种草本植物高不过半米,紫红色茎秆上缀着卵形叶片,最特别的是叶子基部有个类似鸭舌的凸起,村里七十多岁的王药师路过时,随手揪了两片嫩叶揉碎敷在我被蚊子咬肿的脚踝上,凉丝丝的汁液刚渗进去,瘙痒感就消了大半。
鸭舌子的药用价值早被《本草拾遗》记载,它性寒味苦,专克热毒,前年隔壁陈婶家三岁娃得了腮腺炎,两边脸蛋肿得像馒头,老中医开的方子里就有鸭舌子,配上蒲公英和马齿苋煎汤,喝两天就退了烧,这种长在田边的野草,对付麦粒肿、带状疱疹这些"火毒"特别灵验。
在皖南山区,有经验的主妇都会留着晒干的鸭舌子,夏天孩子贪凉吃坏肚子,抓一把煮水放红糖,既能止泻又能清理肠胃,去年梅雨季我家狗子不知吃了什么中毒,吐得昏天黑地,兽医让煮鸭舌子水当茶饮,三天就活蹦乱跳了,这草药就像山里的黄连素,专治各种湿热引发的毛病。
别看鸭舌子长相普通,它的花却是淡紫色的铃铛状,每年初夏开在溪涧边,成片望去像飘着薄雾,采药人都知道"端午前后,药力最足",这时候的全草含挥发油最高,但要注意的是,这草药性子烈,孕妇和体寒的人要忌口,就像村里张大嫂有次月经不调,以为是上火喝了鸭舌子茶,结果疼得直打滚,老中医说这是寒上加寒闹的。
现在城里药店难觅鸭舌子踪影,倒是菜市场常有老农提着竹篮叫卖,五块钱能买一大把,回家洗净焯水就能凉拌,脆生生的茎叶带着草木清香,拌点蒜末香油,比大棚蔬菜爽口百倍,上个月我咽炎发作,每天嚼几片新鲜鸭舌子,那股辛凉直冲喉咙,比含片管用多了。
这种山野馈赠的草药,承载着太多民间智慧,就像村口石碾盘上那道被药杵磨出的凹痕,见证着祖祖辈辈与草木的默契,下次遇见鸭舌子,可别只当杂草错过了,它可是大自然写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