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天在老字号中药铺抓药,眼角瞥见柜台角落的珍珠展品,灯光下那层润泽的光晕让我挪不开眼,老药师见我盯着看,笑着掏出手机翻出张泛黄老照片:"这是我师父年轻时在洞庭湖收珠的场景,现在这种野生淡水珠可稀罕了......"
这枚被棉布裹着的小白珠,在中医眼里可比珠宝店里的南洋珠金贵多了,咱们平时看古装剧,娘娘们喝的"长生汤"里总漂着几粒珍珠粉,其实人家可不是摆着好看的道具,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里专门写过:"珍珠主镇心安神,治惊悸失眠",古人把珍珠当"妈芬"(方言:宝贝)可不是随便说说的。
【认珠小课堂】 别看都是白色小圆球,中药房里的珍珠学问大着呢,上等药珠讲究"五重门":得是未钻孔的天然珍珠,表面要有"月亮晕"般的虹彩,摸着温润不刮手,咬起来有点咸腥味,泡水后半天不沉底,现在市面上掺着贝壳粉的假珠不少,老药师教了个土法子——拿两颗珠子对磨,真珠会起极细的粉,假珠容易打滑。
说到功效,这小东西真是个六边形战士,上个月邻居家孩子高烧惊厥,老中医开的安宫牛黄丸里就含珍珠成分,我自己熬夜写稿心慌时,会冲杯珍珠粉牛奶,那股淡淡的海腥味还挺提神,不过最神奇的要数配伍应用,跟朱砂搭档能治口疮,搭酸枣仁能缓解焦虑,最近还有科研机构发现它含有20多种氨基酸,简直是行走的营养库。
【古今用法大不同】 古代富贵人家服珍珠粉讲究"人珠一体",要在端午当天取露水研墨服用,现在药店里的超细珍珠粉倒是方便,但老师傅提醒别贪多,每天0.3克就够了,有个常见误区得说清楚:不是越白越好,真正药用珍珠带点米黄色才正宗,全白的可能是漂白货。
最近逛药材市场发现个新鲜事,有商家把珍珠做成"中药奶茶",杯子底下沉着碾碎的珍珠粉,尝了口意外地清爽,老板娘说这是改良自慈禧的养颜方子,不过要真想靠它美容,还得坚持三个月以上,毕竟这不是速效美白丸。
辨别真假还有个野路子:把珍珠放在深色绸布上慢慢转动,优质珍珠会反射出彩虹光斑,假货就是一片死白,去年帮朋友验药时遇到过染色贝壳珠,外层白色一擦就掉,露出里面灰扑扑的真相。
现在年轻人流行"朋克养生",有人把珍珠粉掺进面膜,有人泡在养生茶里,但老药师摇头说这样太浪费,传统用法讲究"珠需久制",至少要用豆腐同煮三天去燥性,他演示了古法炮制:珍珠和豆腐放进砂锅,文火慢炖三昼夜,直到豆腐发黄起孔才算完成。
最后说个冷知识:中药用的珍珠从来不追求圆润,形状越怪反而越值钱,因为天然形成的异形珠证明生长时间长,有效成分积累得多,下次去中药房要是看见歪七扭八的"丑珠",可别以为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