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37秒就有一人因它丧命,这事真不是吓唬人 最近张大妈总觉得头晕乎乎的,连着三天早上起来手指发麻,去医院一查,血压160/100mmHg,颈动脉还查出了斑块,医生严肃地说:"再不控制就要吃一辈子药了",其实像张大妈这种情况,在我们小区比比皆是,您可别觉得这是老年病,现在三四十岁就心梗脑梗的可不在少数。
西医说这是动脉硬化惹的祸,中医却看得更深,当您感觉胸闷气短、手脚冰凉、舌头发紫时,可能就是气血在血管里"堵车"了,这就好比河道淤积,水流越来越慢,最后干脆断流,咱们老祖宗对付这种"河道堵塞",可是有两千年的经验呢。
中医防病就像治未病,这些道理你得懂 中医看心血管疾病,讲究"未病先防",打个比方,血管就像家里的下水管,平时不注意保养,油垢越积越多,总有一天会彻底堵住,这时候与其花大价钱通下水道,不如每天用热水冲冲管壁,对应到人体,就是要让气血畅通无阻。
《黄帝内经》说"上工治未病",高手医生都是在疾病萌芽时就掐灭苗头,心脑血管病不是突然发生的,往往经历了几十年的气血亏虚、痰湿堆积,就像熬粥一样,小火慢炖时间久了,锅底才会糊,所以我们要提前滋阴补血、化痰祛湿,把"粥"熬得清爽些。
厨房里的中药方,天天吃都不腻 说到进补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喝苦汤药,其实咱们中医讲究"药食同源",很多家常食材就是最好的药材,比如说:
-
丹参+山楂:这对CP堪称血管清道夫,丹参活血化淤,山楂消脂降浊,每天用10克丹参、20克山楂煮水,加点冰糖,酸酸甜甜就像喝果茶。
-
三七粉:这可是云南白药的主要成分,每天早晨用温水冲服1-3克,就像给血管做晨间操,但要注意经期、孕妇不能吃。
-
决明子茶:高血压朋友的福音,15克炒决明子泡水,既能清肝明目,又能平压稳糖,记得要用开水煮3分钟,别用保温杯闷着。
-
黑木耳:真正的"血管清道夫",凉拌木耳时加点大蒜,每天半碗,比吃保健品强百倍,特别是吃完大鱼大肉后,来一盘最解腻。
身上自带救命穴,随手按按有好处 除了吃,人身上还有自带的"急救药箱",这里教大家三个简单有效的穴位:
-
内关穴:手腕横纹上三指处,两筋之间,用拇指按压,酸胀感越明显越好,心慌胸闷时按3分钟,能快速顺气。
-
足三里:外膝眼下四指,胫骨外侧,每天早晚各敲打100下,健脾益气,相当于给心脏装了个保护罩。
-
劳宫穴:握拳时中指指尖位置,工作压力大时搓搓手心,能泻心火,特别适合急躁易怒的人。
心情好才是王道,这点比吃药管用 您发现没有?爱着急的人特别容易得高血压,整天郁闷的容易心绞痛,中医认为"喜伤心、怒伤肝、思伤脾",这些情绪都会暗耗心血,我邻居刘叔就是个反面教材,退休后天天盯着K线图,结果去年突发心梗。
建议大家学学太极拳的云手动作,每天早晨在公园里慢慢转腰,想象自己是棵随风摇曳的杨柳,再不行就养盆薄荷,心情不好时掐片叶子嚼嚼,清凉的气味能疏肝解郁,笑口常开才是真正的"护心丸"。
划重点:预防永远比治疗便宜 说到底,心脑血管病都是生活方式病,与其等到放支架、吃昂贵的进口药,不如现在就养成这些习惯:
• 每天快走5000步,出点汗最好 • 晚饭少吃三分饱,不给血管添负担 • 睡前泡脚加艾叶,暖脚更暖心 • 定期体检别偷懒,4岁后每年查查颈动脉
写在最后:中医防病就像存钱,年轻时多存点健康资本,老了才有得花,别等到血管堵得透不过气,才想起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宝贝,毕竟,最好的医生永远是我们自己,最好的药物就在厨房和身体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