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像坐过山车,门诊里打喷嚏擤鼻涕的声音就没断过,昨天隔壁张大妈裹着棉袄来诊所,非说自己是"冻感冒"要喝姜汤,结果一摸脉象跳得比广场舞节奏还快——典型的风热感冒当风寒治了!今天咱们就来唠唠,感冒抓中药那些门道。
先分清楚你是被"冻着"还是"热着"了 很多街坊来抓药第一句话就是"大夫,我受凉了给我开点药",其实中医看感冒可没这么简单,上次李叔扛着大葱叶子过来,说是电视上说葱白豆豉汤治感冒,结果他舌苔黄得跟蛋黄似的,这分明是体内有火还猛补温热,这不火上浇油嘛!
教大家个笨办法:对着镜子伸出舌头,如果舌尖红得像刚摘的草莓,嗓子疼得咽口水都费劲,大概率是风热感冒,要是白白的舌苔铺满舌头,清鼻涕跟水龙头似的,手脚冰凉,这才是风寒来袭,去年冬天有个快递小哥,穿着短袖在雪地里跑了一天,结果又是黄痰又是便秘,这种外寒里热的情况最考验辨证功夫。
抓药就像做选择题,对症才能下猛药 老辈人总说"生姜红糖水包治百病",但现在人体质复杂得很,上个月公司小王感冒学网上用金银花泡水,结果肚子疼得直打滚——她本是虚寒体质,这么寒凉的药一下去肠胃就罢工了,所以说抓药前真得把症状掰扯明白:
风寒感冒基础方:
- 荆芥5克(别买成荆茄,长得像双胞胎)
- 防风10克(要选切片的,整根效果差)
- 紫苏叶6克(新鲜的效果最好,药店干品要揉碎)
- 生姜3片(带着皮切,姜汁要现挤)
风热感冒必备组合:
- 连翘10克(外壳金黄带焦斑的最好)
- 薄荷3克(后下,煮久了挥发油就跑了)
- 芦根20克(鲜芦根刮掉节疤,药店干品要泡透)
- 淡竹叶10克(别买成淡竹茹,长相差很大)
中药房生存指南,这些坑千万别踩 上周陪刘姐去抓药,她拿着手机配方非要称20克甘草,把抓药师傅吓得直摆手,后来才知道她把"炙甘草"看成"生甘草",这俩药性差着十万八千里呢!给大家整理几个避雷小贴士:
药材新鲜度要看仔细
- 金银花要选蕾未开的,开花的药效减半
- 桑叶得是霜降后的,春天的嫩叶没用
- 荆芥穗越完整越好,碎末多的别要
特殊处理要盯紧
- 蜜炙过的枇杷叶会发粘,止咳效果更好
- 炒过的牛蒡子表皮微焦,散结力更强
- 旋覆花必须用纱布包,绒毛沾喉咙难受
别被漂亮包装忽悠
- 染色的陈皮不能买,断面要油润才行
- 硫磺熏过的菊花亮得反常,正常该偏暗
- 虫蛀过的当归片坚决放弃,药效早没了
煎药那些事儿,锅碗瓢盆都有讲究 记得赵大爷那次抓完药,非要用铁锅熬,说祖辈都这么弄,结果药液黑得跟酱油似的,好多有效成分都被氧化了,现在教大家正确姿势:
砂锅优先,不锈钢锅凑合,实在不行用搪瓷盆,头煎冷水浸泡40分钟,水面没过药材2公分,风热感冒的水烧开后转小火煮20分钟,风寒的可以多熬5分钟,二煎加水没过药面就行,煮15分钟。
上次见孙阿姨把三碗水煮成半碗,浓得挂杯壁,其实药汁应该是一天喝的量,分成三次温服,小孩的药量要减半,但石膏、羚羊角这类猛药不能随便减。
这些作死操作,中招的赶紧住手 社区群里流传的"三九感冒灵+板蓝根+抗病毒口服液"套餐,简直是在给肝脏上刑,还有人感冒刚好就猛吃羊肉火锅"发汗",结果半夜又烧起来,最常见的错误包括:
× 拿奶茶送药丸(牛奶会影响药物吸收) × 喝完中药立即吃水果(尤其柿子、梨子) × 把川贝粉直接倒嘴里(呛气管风险) × 隔夜药当早餐(特别是含蜈蚣、全蝎的)
特殊人群抓药要小心这些雷区 孕妇千万不能碰麝香、莪术这类活血药,哺乳期妈妈用柴胡得减量,小朋友发烧超过38.5度,别光想着用羚羊角,该用美林退烧就得用,上个月隔壁陈奶奶给孙子喂藿香正气水,结果酒精过敏全身起红疹,真是让人揪心。
最后唠叨一句:连续三天吃药没好转,别硬扛!上次王大哥咳嗽两周硬撑着,结果拖成肺炎,抓药时多和大夫聊两句,把熬夜加班、爱吃烧烤这些坏习惯说出来,有时候调整个作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