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冒高烧别硬扛!老祖宗留下的退烧良方,退热不伤身

一归堂 2025-05-01 科普健康 1608 0
A⁺AA⁻

最近气温像坐过山车,门诊里打喷嚏、量体温的病人多了起来,每次看到年轻人顶着39℃的高烧还硬扛着不吃药,我这当大夫的都替他们揪心,其实咱们老祖宗对付感冒发烧的法子,早就刻在医书里了,今天咱就聊聊那些退热不伤正气的中药方子。

中医治感冒:不是简单"消炎" 西医看感冒发烧是病毒入侵,温度计数字蹭蹭往上涨,中医却把这当成身体在打仗——外邪(风寒暑湿燥火)偷袭人体,免疫系统拉响警报,这时候硬压体温就像按住冒烟的灭火器,倒不如帮身体把"贼风邪气"赶出去。

记得去年冬天隔壁小王,烧到39.5℃还猛灌冰水降温,我给他开了副麻黄汤,桂枝、杏仁、甘草配上麻黄,就像派了支特种兵部队开毛孔大门,两小时后背微微出汗,体温计数字就开始往下掉,这可不是瞎猫撞上死耗子,《伤寒论》里张仲景早写着:"太阳病,头痛发热,身疼腰痛,骨节疼痛,恶风无汗而喘者,麻黄汤主之"。

分清寒热再下药 很多病人一进门就喊:"医生我感冒了,快给开点清热解毒的!"这可急不得,就像灭火要看是油锅起火还是电器短路,治感冒得先辨寒热。

风寒型感冒最明显——怕冷抖成筛糠,鼻涕清得像自来水,舌头淡红苔薄白,这时候煮碗葱豉汤最合适:大葱白连须3根,淡豆豉15克,煮沸五分钟趁热喝,盖被窝发汗,效果堪比退热栓,要是嫌麻烦,生姜红糖水加紫苏叶,厨房里现成材料就能救急。

遇上风热感冒就换套路——嗓子疼得像吞刀片,黄鼻涕黏稠,舌苔黄得发亮,这时候该请金银花、连翘出场,配上薄荷、荆芥穗,就是大名鼎鼎的银翘散,我常让病人去药店买现成的银翘解毒片,但千万叮嘱别当零食吃,中病即止才是正理。

民间退烧小偏方 这些年收集了不少奶奶辈的土方子,虽然上不了典籍,应急时真管用:

  1. 香菜根萝卜汤:白萝卜切块加香菜根,冰糖炖烂,专治小儿积食引起的低烧
  2. 蚕砂竹茹枕:蚕砂和竹茹缝枕头,既能退热又能治惊悸,我家娃小时候没少用
  3. 三豆饮升级版:黑豆黄豆绿豆各抓一把,加陈皮、乌梅,煮出甜味当水喝

有个快递小哥上次高烧40℃来诊所,浑身滚烫却直喊"没事儿",我强行塞给他柴葛解肌汤,石膏知母配葛根,特别加了羌活祛湿,第二天他发微信说:"大夫神了,出了一身透汗,现在能爬起来送外卖了"。

这些坑千万别踩

  1. 板蓝根当饮料喝:苦寒伤胃,没病别乱喝
  2. 捂汗过度:有人裹三层被子烤火,结果脱水送急诊
  3. 中西混搭:刚吃完退烧药又灌姜汤,小心血压飙升
  4. 儿童喂大人药:藿香正气水含酒精,小孩慎用

划重点 • 体温超过38.5℃持续不退,别硬扛 • 服药后喝热粥助发汗,米汤最佳 • 退烧后三天内别洗澡洗头 • 咳嗽超过两周要查支原体 • 老人小孩高烧伴随呕吐,立即就医

上个月社区义诊时遇到个倔老头,39℃还在抗着不看医生,我给他开了小柴胡汤加减方,特意嘱咐家人盯着他喝药后喝粥,第三天碰见他在公园遛鸟,脸红扑扑地嚷嚷:"早知道中药这么灵,何必遭那三天罪!"

最后唠叨一句:中药退烧讲究"效如桴鼓",对症了确实快,但辨证错就变毒药,建议大家烧到39℃以上别自己试药方,找专业中医师摸脉看舌才稳妥,毕竟老祖宗的智慧虽好,也要用对地方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