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祖宗留下的救命宝!中国中药材大全,收藏这一篇就够了

一归堂 2025-05-01 科普健康 1632 0
A⁺AA⁻

前些天收拾老宅翻出个泛黄的本子,里头歪歪扭扭记着"当归补血、黄芪补气"这些字样,倒是勾起我对中药香的记忆,打小在江南巷子里长大,街角王大夫的中药铺总飘着苦香,抓药的铜秤砣叮当响,老柜上摆着的青花瓷罐里装着各色草根树皮,那场面现在想起来还跟老电影似的。

要说中华药草库里的宝贝,真要细数三天三夜也说不完,先说这"东北三宝"里的人参吧,长白山的老挖参人最懂行,须得找五叶三瓣的野山参,早年家里老人总说"人参杀人无过,大黄救人无功",可见这大补之物也得讲究用法,现在药店里卖的大多是园参,切片泡水倒是方便,不过要炖老鸭汤还是得用整支的。

往南边走,浙八味里藏着不少玄机,像杭菊朵儿圆滚滚的,泡茶时加两朵,清肝明目比喝啥饮料都强,还有那麦冬,玻璃罐里腌糖渍的吃法最讨小孩子欢心,殊不知人家正经是个养阴润肺的高手,说到滋阴,安徽亳州的芍药可不能错过,白芍柔肝止痛,赤芍活血散瘀,姐妹俩分工明确得很。

岭南地带的陈皮最有讲究,新会柑剥了皮还得晾足三年才算入门,前年去新宝会参观,老师傅教我辨好坏:外皮油室密布如星,内囊雪白不带霉斑,掰一小块搁嘴里,那回甘能甜半宿,配着老白茶煮,治咳嗽比止咳糖浆还灵验。

川渝一带的药材带着辣椒脾气,川芎就是个活例子,这黑褐色的根块看着不起眼,却是"血中气药",配上当归熬汤,多少女人的痛经毛病就靠它调理,记得有年冬天见王大夫给邻居开方,重用川芎配生姜,说是寒天里手脚冰凉的救星。

西北高原上的甘草倒是随和性子,甘草梅干菜里泡过的都知道那甜味悠长,不过要论调和诸药,还得属它这个"国老",老辈人常说"十方九甘",就像炒菜放味精似的,少了它总差口气,但湿气重的体质可不敢多吃,这甜丝丝的玩意儿还能返潮呢。

这些年中药养生成了新潮流,保温杯里泡枸杞早不新鲜,可要真讲究起来,枸杞得选宁夏中宁的红果,颗粒饱满带点甜涩才正宗,搭着菊花决明子,倒是能灭灭上班族的电脑眼火气,不过要说起真正的百搭王,还得数黄芪这位"补气状元",炖鸡煨汤扔几片,大病初愈时吊元气最灵。

药食同源的道理刻在中国人骨子里,春天采荠菜包饺子,夏天摘薄荷泡凉茶,秋天收百合炖冰糖,冬天藏芡实煮粥汤,这些家常食材哪个不是药典里的座上宾?就像我妈总念叨的:"是药三分毒,食补最稳妥。"不过她也有私房秘诀——红枣要去核,党参要切片,玉竹得用瘦肉炖,这些门道外行人还真不一定晓得。

现在年轻人流行"朋克养生",一边熬夜一边喝中药茶,要我说啊,真要调理还得按时辰来,清晨适合喝怀山药粥,午后宜饮绞股蓝茶,入夜该用酸枣仁安神,老祖宗留下的子午流注可不是闹着玩的,顺天时而养身心才是正道。

写到这儿忽然想起王大夫家药柜最上层的铁皮石斛,那可是按克卖的稀罕物,去年他孙女儿结婚,老头儿高兴得送出两株当嫁妆,说是"仙草配佳人",如今中药早已不是印象中的苦汤药,从汉方护肤品到药膳火锅,老传统正焕发新生命,只是那些口口相传的用药智慧,终究需要我们这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