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听朋友说手脚冰凉睡不热被窝,喝凉水都胀肚子,其实这些都是体内有寒在作怪,咱们老祖宗留下的温热中药,就像是自带发热功能的"暖宝宝",用好了能帮很多人解决大麻烦,今天就带大家认识些接地气的温热药方,学会巧用这些天然"暖气"。
你的身体可能需要"加温"了 很多姑娘小伙子看着瘦瘦白白,其实特别怕冷,办公室空调房里别人穿短袖,他们必须裹外套;夏天喝冰饮马上跑厕所;小肚子常年凉得像揣着冰袋,中医说这是阳气不足,就像冬日里的小花苗,特别需要阳光温暖,这时候就得请出温热性质的中药来帮忙。
厨房里就能找到的"暖身高手"
-
生姜:厨房必备的散寒明星 别看生姜普通,驱寒功力可不一般,淋雨受凉后煮碗姜糖水,盖上被子发发汗,寒气马上就退散,特别是女生经期腹痛,切几片姜加红糖煮水,暖宫效果比暖宝宝还快,记得要选老姜,切片后用开水冲泡才能激发姜辣素。
-
花椒:厨房里的"小火炉" 这个红棕色的小颗粒可厉害了,5颗花椒就能让整杯水都带着暖意,手脚冰凉的人可以试试花椒水泡手泡脚,泡完像穿了双隐形的羊毛袜,炖肉时加把花椒不仅能去腥,还能中和肉类的寒性。
-
肉桂:咖啡里的"热力搭档" 最近流行的肉桂咖啡不是没道理的,这味中药材能点燃全身阳气,早上喝牛奶时撒点肉桂粉,既能暖胃又带着淡淡香甜,不过阴虚火旺的朋友要少吃,不然容易嘴角起泡。
药店能买到的"暖身套餐"
-
当归:妇科圣药也是暖身高手 很多女生知道当归煮蛋治痛经,其实它搭配黄芪、红枣更能补气活血,手脚冰凉又怕冷的姐妹,秋冬季节可以用当归、党参、枸杞泡茶,喝上半个月就能感觉被窝里暖和多了。
-
艾叶:草本界的"暖宝宝" 每年端午家家户户挂艾草,其实是取它的纯阳之气,把晒干的艾叶装布袋里微波加热,就是现成的热敷包,虚寒型腰痛、肩颈痛的人,睡前敷半小时比膏药还管用。
-
小茴香:厨房香料变暖胃良药 做饭用的茴香籽其实是味中药,炒热装布袋能缓解胃寒疼痛,有些朋友吃西瓜就拉肚子,煮水时加5克小茴香就能改善,不过这种有特殊香气的药材,孕妇要慎用。
使用温热中药的"避坑指南"
-
别把自己当"试验田" 有人听说附子、干姜大热就盲目煮水喝,结果半夜燥热失眠,其实温热药就像小火慢炖,要根据自己的体质调整剂量,建议先从小量开始,比如3克桂枝泡水喝两天,观察身体反应。
-
警惕"上火"信号灯 如果出现口腔溃疡、便秘、长痘这些症状,说明补过头了,这时候要立即停用,喝点菊花茶、绿豆汤平衡一下,就像烧柴火,要边添柴边看火苗,不能一个劲猛加。
-
特殊人群要绕道 孕妇、哺乳期妈妈、发烧病人要特别小心,比如肉桂可能引起胎动,麻黄会加速心跳,最好咨询中医师,别自己当医生乱配药。
现代人的创意暖身法
-
办公室暖身茶配方 黄芪5片+枸杞10粒+红枣3颗,用保温杯焖泡,特别适合久坐空调房的上班族,既能补气又能明目,记得红枣要撕开去核,否则容易上火。
-
泡脚养生升级版 艾叶15克+生姜5片+花椒3勺,煮10分钟倒进木桶,泡到微微出汗最合适,这时候喝杯温盐水补充水分,整个人像做了桑拿般舒坦。
-
食疗暖身套餐 当归羊肉汤:羊肉500克焯水后,加当归15克、生姜5片炖煮,吃完浑身暖洋洋,特别适合冬至节气进补,但高血压患者要少喝,羊肉含嘌呤高痛风人群也要节制。
四季暖养小窍门 春天阳气升发时,用薄荷搭配生姜泡茶,既暖又不燥热;夏天贪凉吃多冷饮后,煮点陈皮姜水化解寒湿;秋燥时节把杏仁与桂圆肉同炖,润肺又暖胃;冬天则是进补黄金期,羊肉萝卜汤里加白芷、草果,暖身又补气血。
这些温热中药就像老友,懂你手脚冰凉的尴尬,明白你宫寒腹痛的苦恼,不过它们也不是万能钥匙,关键要辨清体质,就像给手机充电,得找准充电接口,如果用了这些方法还是手脚冰凉,建议找专业中医师把把脉,说不定你的身体还需要别的调养方式呢,记住暖身是个持久战,慢慢调理才能从根本上改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