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干燥得像块烤干的饼干,嗓子眼总是冒烟,水杯不离手却还是觉得渴,这种时候老一辈总会念叨"上火了",其实咱们老祖宗的中药柜里藏着不少生津止渴的宝贝,今天就带大家认识几位"补水高手",让你告别靠奶茶续命的日子。
【藏在药房里的"天然饮水机"】 要说最亲民的生津中药,当属麦冬,这个长得像缩小版葱头的药材,泡水后自带甜味,特别适合久坐办公室的上班族,记得上次感冒后期总感觉喉咙干痒,抓了一把麦冬煮水,没想到连着喝了三天,那种从喉咙深处泛起的滋润感特别明显,现在我家保温杯里常年备着几粒,就像随身携带了个微型加湿器。
比起麦冬的温润,石斛就显得矜贵些,这味"仙草"在古代可是皇室贡品,尤其适合熬夜党,上个月项目赶进度连续加班,每天用石斛枫斗煮水,第二天起来照镜子发现原本干巴巴的嘴唇居然有了层水光,不过要注意新鲜石斛和干品效果差挺多,某宝买的话建议选标注"铁皮石斛"的。
说到消暑解渴,可别忘了乌梅,小时候看奶奶熬酸梅汤总要放几颗皱巴巴的乌梅,当时只觉得好喝,现在才明白其中的门道,前阵子学着自制改良版:乌梅+山楂+陈皮+冰糖,煮出来的汤水酸甜适口,喝完整个人都清爽了,偷偷告诉大家,加点洛神花进去颜值翻倍,拍照发朋友圈超合适。
【厨房里的隐形药箱】 别以为生津中药都得去药房买,菜市场里就藏着大宝藏,莲藕就是典型的"平民补药",特别是焯水后的脆藕片,嚼着嚼着就能感觉到满口生津,去年秋天咳嗽厉害,邻居阿姨教我用藕汁兑蜂蜜,早晚各一勺,别说还真把燥咳给压下去了。
还有被当成调料的五味子,这名字听着就有玄机,上周试了五味子红枣茶,把两种材料捣碎后煮水,入口先是酸甜,接着回甘,最后带着淡淡的涩味,层次特别丰富,据说长期喝还能改善虚汗症状,不过我更看重它立竿见影的解渴效果。
最让我惊喜的是芦根,清明时节在郊外挖回来几根,白白嫩嫩像甘蔗段,洗净后直接嚼着吃,清甜的汁水瞬间在口腔爆开,比任何口香糖都管用,后来查资料才知道,这不起眼的野草竟是古代"透热生津"的良药,难怪《本草纲目》把它列在清热药首位。
【古法今用的搭配智慧】 单方虽好,组合起来威力更大,我常备的经典配方是沙参玉竹老鸭汤,把这三样加薏米炖两小时,汤色奶白看着就滋润,有次招待北方来的朋友,他们喝惯了胡椒煲猪肚,尝了这个都说"原来粤式汤水不是瞎炖的"。
对于懒得下厨的年轻人,可以试试西洋参含片,这玩意儿号称"随身清凉油",开会讲到嗓子冒烟时含一片,冰凉的参味能迅速缓解不适,不过价格确实不美丽,我都是趁618囤货,平时当糖果舍不得多吃。
最近迷上了桑葚膏,把鲜桑葚熬成浓稠的果酱,早上抹面包特别治愈,这紫黑色的小果子看似普通,其实是肝肾同补的佳品,有次刷到中医博主说"桑葚治的是人体的干旱综合征",突然就觉得手里这罐果酱身价倍增。
【划重点的注意事项】 虽然这些中药大多温和,但也不是人人都适合,比如脾胃虚寒的人吃太多麦冬可能会拉肚子,这时候就要搭配点陈皮中和寒性,之前有个同事跟风喝石斛水,结果天天腹泻,后来才知道她属于阳虚体质。
孕妇和小朋友要特别注意,像生地黄这类寒凉药材就得慎用,去年表姐怀孕时嘴馋偷喝酸梅汤,被姑妈发现后狠狠教育了一顿,所以建议大家在使用前,最好还是找中医师把个脉。
保存也是个技术活,像枸杞、桂圆这类干货最好密封冷藏,否则很容易吸潮变质,我吃过受潮的枸杞,不仅味道发苦,还差点闹肚子,这教训可太深刻了。
说到底,生津止渴只是治标,关键还是要养好身体的"水源",与其等到口干舌燥才找药救急,不如平时多喝水、少熬夜、适当运动,毕竟最好的生津药,就是我们自己的身体调节系统啊,下次再觉得渴,不妨先放下冰饮,来杯温热的中药茶,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