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中药饮片管理新规落地,行业迎来大洗牌?

一归堂 2025-05-01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最近朋友圈里不少中药行业的朋友都在吐槽,说这两年生意越来越难做,仔细一聊才发现,大家心照不宣都在说同一件事——2015年国家药监局发布的《中药饮片管理规定》带来的连锁反应,这个被业内称为"最严中药令"的政策,到底给行业带来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?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那些年中药饮片市场的"生死劫"。

先说说政策出台前的行业乱象,那时候的中药饮片市场就像个"大杂院",小作坊遍地开花,前店后厂模式盛行,某位在安徽亳州做了十几年药材生意的老张告诉我,以前他们进货时根本不敢细问产地,有些商家把发霉的药材洗洗就卖,硫磺熏蒸更是家常便饭,更离谱的是,某些药店卖的"三七"切片,泡水后居然能闻到刺鼻的化学药味——原来是掺了提取过有效成分的药渣。

2015年的新规就像一把手术刀,精准切中了这些顽疾,最要命的是生产许可制度升级,以前只要有个《药品生产许可证》就能生产饮片,现在必须单独申请《中药饮片GMP证书》,这直接导致全国三分之一的小厂连夜"改行",要么转做中药材批发,要么直接关门大吉,河南某县城原本有8家饮片厂,新规实施后只剩2家还在硬撑。

质量管控方面更是动了真格,新规要求每批产品必须留样检测,重金属、农残、二氧化硫三项指标卡得死死的,记得去年去安国药材市场,亲眼看见检测人员拿着快检设备随机抽检,当场就有两批货色不合格的被贴上黄牌,现在药店采购都要看"三报告":检验报告、溯源报告、生产批号追踪报告,缺一样都别想进门。

流通环节的变化更让人措手不及,以前靠关系户"走量"的模式彻底凉凉,现在必须通过GSP认证的物流体系,最典型的就是冷链运输要求,像人参、虫草这类贵重药材,全程温度监控数据要同步上传药监平台,我认识的一个倒卖西洋参的中间商,去年光是买温控箱就多花了二十多万,最后算账发现还不如老老实实做终端零售。

这场行业地震中,老字号反而成了最大赢家,北京同仁堂的采购总监私下透露,他们现在收购饮片只认"双认证"企业(GMP+GSP),虽然成本涨了30%,但投诉率直线下降,更有意思的是,新规倒逼出一批"技术流"企业,广州某药企研发的智能炒药机,能精准控制火候和时间,把传统老师傅的手艺变成了标准化数据。

不过新规也留下些"后遗症",现在市场上出现个怪现象:正规厂家的饮片价格飞涨,反而让某些地下作坊有了生存空间,上个月还有媒体报道,浙江有人用工业硫磺熏制浙贝母,查获时现场堆着成吨的"毒药材",这说明监管不能光靠发文件,还得配上"绣花针"式的执行力度。

站在2023年回看,2015年的新规就像一场行业"体检",虽然过程痛苦,但确实筛掉了大批"带病上岗"的企业,据国家药监局最新数据,中药饮片抽检合格率从当年的68%提升到了现在的97%,对普通老百姓来说,现在抓副中药终于不用提心吊胆了,不过行业洗牌远没结束,随着医保控费和集采政策的推进,下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