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中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,有着数千年的历史,它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,了解中医中药知识,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,还能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,以下,我们将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医中药知识。
常见中药材介绍
名称 | 性味 | 归经 | 功效 | 主治 |
---|---|---|---|---|
人参 | 甘、微苦,微温 | 脾、肺、心、肾经 | 大补元气,复脉固脱,补脾益肺,生津养血,安神益智 | 体虚欲脱,肢冷脉微,脾虚食少,肺虚喘咳,津伤口渴,内热消渴,气血亏虚,久病虚羸,惊悸失眠,阳痿宫冷 |
黄芪 | 甘,微温 | 肺、脾经 | 补气升阳,固表止汗,利水消肿,生津养血,行滞通痹,托毒排脓,敛疮生肌 | 气虚乏力,食少便溏,中气下陷,久泻脱肛,便血崩漏,表虚自汗,气虚水肿,内热消渴,血虚萎黄,半身不遂,痹痛麻木,痈疽难溃,久溃不敛 |
当归 | 甘、辛,温 | 肝、心、脾经 | 补血活血,调经止痛,润肠通便 | 血虚萎黄,眩晕心悸,月经不调,经闭痛经,虚寒腹痛,风湿痹痛,跌扑损伤,痈疽疮疡,肠燥便秘 |
枸杞 | 甘,平 | 肝、肾经 | 滋补肝肾,益精明目 | 虚劳精亏,腰膝酸痛,眩晕耳鸣,阳痿遗精,内热消渴,血虚萎黄,目昏不明 |
中医常见病症调理
感冒
中医将感冒分为风寒感冒、风热感冒等不同类型。
- 风寒感冒:症状表现为怕冷、轻度发热、无汗、头痛身痛、鼻塞流清涕、咳嗽吐稀白痰、口不渴或渴喜热饮、舌苔薄白而润、脉浮紧,治疗原则为辛温解表,可选用感冒清热颗粒等中成药。
- 风热感冒:症状表现为发热较重、头胀痛、有汗、咽喉红肿疼痛、咳嗽、痰黏或黄、鼻塞黄涕、口渴喜饮、舌尖边红、苔薄白微黄,治疗原则为辛凉解表,可选用银翘解毒片等。
脾胃虚弱
脾胃虚弱常见症状有食欲不振、腹胀、消化不良、便溏等,中医调理以健脾益胃为主,可以通过饮食调理,如多吃山药、薏米、芡实等食物;也可选用人参健脾丸等药物。
中医中药知识 FAQ 常见问题大全
问:中药的煎煮方法有哪些讲究?
答:中药煎煮方法有诸多讲究,首先是煎药器具,一般以砂锅、瓦罐为好,忌用铁器、铜器等金属器具,因为金属可能会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,影响药效,其次是浸泡,在煎煮前,应先用冷水浸泡药物30 - 60分钟,让药物充分吸收水分,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,煎煮时,一般先用大火将水烧开,再转小火慢煎,不同药物的煎煮时间不同,解表药、芳香类药物煎煮时间宜短,一般15 - 20分钟;滋补药煎煮时间宜长,一般30 - 60分钟,有些药物还需要特殊处理,如先煎(如矿石类、贝壳类药物)、后下(如薄荷、砂仁等芳香类药物)、包煎(如蒲黄、车前子等)、烊化(如阿胶等)等。
问:中医的“治未病”理念是什么意思?
答:“治未病”是中医的重要理念,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,一是未病先防,即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,通过调整生活方式、饮食起居、情志调节等,增强机体的抵抗力,预防疾病的发生,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、合理的饮食结构、适当的运动锻炼等,二是既病防变,当疾病已经发生时,要及时采取措施,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,医生会根据疾病的发展规律,提前干预,截断病势,三是瘥后防复,在疾病痊愈后,要注意调养,防止疾病复发,这包括合理饮食、避免劳累、调节情志等,使身体恢复到健康状态。
问:中药和西药可以一起吃吗?
答:中药和西药能否一起吃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,有些情况下,中药和西药可以联合使用,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,在治疗某些慢性疾病时,中药可以调节机体的整体功能,西药可以针对具体的症状进行治疗,两者结合可以提高治疗效果,但有些情况下,中药和西药不能一起吃,因为它们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,影响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,含石膏的中药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同服,会形成络合物,影响药物的吸收,在同时服用中药和西药时,一定要咨询医生或药师的意见,避免自行用药。
中医中药知识博大精深,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了解,合理运用中医中药来维护身体健康,希望通过以上介绍,能让大家对中医中药有更深入的认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