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听朋友说"十人九胃",仔细想想身边确实不少人被胃胀、反酸、消化不良这些问题困扰,其实咱们老祖宗早就留下调理脾胃的法宝——入胃经的中药,今天就带大家认识几位守护肠胃健康的"中药卫士",学会巧用它们,说不定能让你的胃舒服整个秋冬!
消食化积的"厨房将军"——山楂 说起开胃助消化,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红彤彤的山楂,这枚不起眼的小果子可是药食同源的典范,尤其擅长化解油腻肉食引起的积食,记得去年春节聚餐后,表弟捂着肚子直说胀得慌,我妈赶紧煮了锅山楂苹果水,没想到半小时后就见效了,不过要提醒的是,胃酸过多的朋友可别空腹吃山楂,否则就像往火上浇油似的难受。
理气止痛的"暖男"——陈皮 广东人煲汤必放的陈皮,其实是晒干的橘子皮,它最拿手的就是梳理胃气,特别适合饭后胀气、打嗝反酸的情况,有次同事午饭贪嘴吃了两大碗麻辣烫,下午捧着肚子直哼哼,我给她泡了杯陈皮薄荷茶,看着原本皱巴巴的眉头慢慢舒展开来,效果真比健胃消食片还快,不过新鲜的橘皮可不能直接用,要通风阴干存放三个月以上才算合格陈皮。
补脾健胃的"老黄牛"——白术 面色萎黄、吃饭不香的朋友要注意了,这可能是脾胃虚弱的信号,白术就像个勤恳的农夫,默默帮我们修补脾胃功能,记得邻居张阿姨长期便溏,中医给她开了白术山药粥的方子,每天早晚喝一碗,半个月下来整个人都精神多了,但白术性温燥,阴虚火旺的人要慎用,最好配点麦冬菊花中和。
清热祛湿的"清洁工"——茯苓 南方回南天时,很多人感觉胃里黏糊糊的,这正是湿气困脾的表现,茯苓就像把小扫帚,能把脾胃里的湿热清扫干净,我试过用茯苓粉掺在面粉里烙饼,淡淡的清香特别治愈,不过药店买的茯苓块记得要打成细粉,不然煮汤时总浮着一层渣影响口感。
和胃止呕的"安抚使者"——生姜 晕车晕船、怀孕呕吐时,老辈人总会递来一片姜,这味家家灶头都有的调料,其实是最贴心的胃部保护神,上次带爸妈爬山,老妈走到半山腰脸色发白,我赶紧掏出随身带的糖姜片,就着温水嚼了几片,没过多久她就缓过劲继续爬山了,但生姜中午过后就别吃了,古人说"夜不食姜"可是有道理的。
活血行气的"交通警"——延胡索 有些胃痛像针扎似的,位置固定,这种往往是气血瘀滞造成的,这时候该轮到延胡索登场了,它能疏通胃部经络的"拥堵路段",我爸年轻时饮食不规律落下胃疼毛病,现在每次发作就冲杯延胡索蜂蜜水,他说像给胃部做了个温柔的按摩,不过孕妇要远离这味药,它的活血作用可能引起不适。
滋阴养胃的"补水喷雾"——石斛 经常应酬喝酒的朋友,胃里就像火烧似的难受,这时就需要石斛来救场,它像给干燥的胃壁喷层水雾,特别适合口干舌燥、胃隐隐作痛的情况,我家常用石斛炖老鸭,汤色金黄透亮,喝完整个人从喉咙到胃都润泽起来,新鲜石斛要冷藏保存,晾干的枫斗则适合长期存放。
降逆和胃的"刹车片"——代赭石 有种恶心是从胃里往上顶的,吐也吐不出来,咽也咽不下去,这时候代赭石就能派上用场,它像给上逆的胃气装了个阀门,矿山开采出来的石头要煅烧醋淬才能入药,记得要包煎,不然药汤里浮着黑乎乎的细屑挺吓人的,不过这味药太重,必须遵医嘱使用。
芳香醒脾的"闹钟"——砂仁 菜市场买回来的砂仁,掰开能闻到辛凉的香气,这是唤醒沉睡脾胃的天然闹钟,暑湿天没胃口时,我用砂仁粉拌过凉面,那股子清香瞬间打开食欲,但砂仁含有挥发油,煎药时要后下,煮超过15分钟药效就会大打折扣。
托底固本的"防护盾"——甘草 压轴出场的甘草堪称中药界的万金油,既能调和诸药,又能单独养护胃气,小时候咳嗽嫌药苦,奶奶总偷偷加勺甘草汁,甜甜的带着泥土芬芳,不过单吃甘草容易水肿,一般搭配其他药材使用更安全。
掌握这些中药只是第一步,怎么搭配使用才是门学问,给大家几个实用方案: ① 暴饮暴食后:山楂10g+陈皮5g煮水 ② 受凉胃痛:生姜3片+红糖煮沸 ③ 熬夜伤胃:石斛15g+麦冬10g炖瘦肉 ④ 压力性胃炎:佛手片6g+玫瑰花5朵泡茶
最后提醒各位,中药调理讲究对症和配伍,如果胃病反复发作,还是要去看专业医生,平时注意饮食规律,少碰生冷刺激,配合适当运动,让我们的胃也能享受"岁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