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中药里的"隐士高手",吹风果绝对算得上一号,这名字听着像武侠小说里的暗器,实则是南方山野间常见的药用果实,老辈人常说"一吹风,百病消",说的就是它祛风解毒的本事,今天咱们就唠唠这个不起眼却能量满满的民间草药。
山沟沟里的"歪果子"
吹风果的本名其实叫"假鹰爪",因果实形似鹰爪得名,不过在两广、云贵一带,乡亲们更习惯叫它"吹风果"——据说用嘴对着果实空心处吹气,能发出"呜呜"声响,小孩子常当玩具玩,这灰褐色带斑点的小果子,表皮皱巴巴像老头脸,切开却露出橙红籽粒,看着怪渗人,却是治疗风湿骨痛的宝贝。
我们村头王奶奶就常挎着竹篓去采。"专挑半青半红的",她总念叨,"全熟的药效不足,太生的又伤肠胃",采回来的果子要趁新鲜切片晒干,那股子辛香混着草木味,隔着三条田埂都能闻到。
祛风就像开空调
别看它土里土气,对付"风症"却是一把好手,村里人淋了雨浑身发冷,抓几片吹风果煮水,咕嘟嘟喝下去,盖着破棉被发汗,第二天准能活蹦乱跳,去年我落枕脖子僵得像铁板,老中医开的药包里就有这果子,熏蒸时热气裹着药香往骨子里钻,三趟下来居然能转头了。
最绝的是治蚊虫叮咬,夏天被毒蚊子咬得红包亮晶晶,掐个鲜果捣烂敷上,凉丝丝的痒意立马消大半,隔壁陈婶被黄蜂蛰了眼皮,肿得睁不开眼,也是用吹风果汁捈好的,她说这果子就像"天然风油精",专克各种邪风作祟。
厨房里的药膳密码
吹风果不仅能入药,还是厨房里的调味高手,腊肉炒吹风果是客家人的保留菜式,肥厚的腊肉片配上焦香的果仁,咸鲜里透着微苦,特别下饭,我妈总说这菜"刮油解毒",逢年过节必炒一盘。
泡酒更是一绝,去年自酿的十斤米酒,丢进半碗晒干的吹风果,密封三个月后开坛,琥珀色的酒液泛着金边,抿一口从喉咙暖到脚趾尖,现在每逢阴雨天,我爸就倒小半杯慢慢啜,说比膏药管用多了。
现代研究的意外发现
别以为这只是土方子,人家可是有科学依据的,省城大学研究发现,吹风果含有特殊挥发油,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,更厉害的是它含的生物碱,镇痛效果堪比吗啡,还没副作用,现在药店卖的"风湿宁贴剂",主要成分就是吹风果提取物。
不过可别贪多,前院张叔听信偏方,连吃一个月吹风果炖汤,结果半夜上吐下泻,老中医摇头说:"这东西性烈,每日不可超三钱,得像泡茶般淡淡用。"孕妇和体虚者更要忌口,不然就像给火上浇油。
野草也有春天
以前满山遍野的吹风果,现在倒成了稀罕物,农药化肥把野果子逼得缩到深山老林,倒是一些中药材基地开始人工种植,上次在药材市场看见真空包装的吹风果片,标价比茶叶还贵,老板拍胸脯保证"野生采集"。
其实家门口就有宝贝,上周带儿子爬山,小家伙指着岩缝里的丑果子问:"这就是吹风果啊?"我摘了颗熟透的给他尝,酸得直咧嘴。"记住这个味,以后受凉咳嗽就找它",我笑着说,看着山风掠过树梢,忽然觉得这歪果子就像乡间的老朋友,不声不响地守护着一方水土。
如今城里人流行喝"祛湿茶",殊不知真正的祛风解毒良方就在山野间,下次去郊外踏青,要是遇见这种丑果子,记得带几颗回家,不过可别直接啃,晒干切片才是正经用法,毕竟老祖宗传了千年的东西,总藏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