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些日子去山里采药,碰见王大爷正对着藤蔓嘀咕:"这无地根又爬满架子了",我凑近一看,这不正是老辈人常说的万筋藤嘛!这味在南方山沟里随处可见的草药,光是别名就有一箩筐,每个名字背后都藏着一段民间智慧。
那些年我们叫错过的名字 在两广地区的凉茶铺子里,老板喊它"伸筋藤";贵州苗寨的老药师管它叫"砍不死";闽南人家泡药酒时用的"过山龙",其实都是同一种藤,最有趣的当属云南那边的叫法——"软筋麻",据说是因为跌打损伤时敷上它能让人暂时动弹不得,像被麻翻似的。
藤蔓里的千年养生密码 这味专治筋骨毛病的草药,《本草纲目》里早有记载,李时珍称它"主风湿痹痛,舒筋活络",现在中医院开方时常写的"宽筋藤"就是它,老中医教我辨认时说:"叶子像心形的是公藤,疗伤好;椭圆叶的是母藤,祛风湿强。"新鲜藤茎折断会流出乳白汁液,这可是辨别真伪的关键。
从山沟到厨房的妙用 去年邻居张叔闪了腰,我妈采来嫩藤炖猪蹄,那股特殊的青草香混着肉香,竟把整条巷子的风湿腿都引了过来,其实这藤春夏采收最好,切成寸段晒干能存三年,煲汤时配红枣枸杞,对久坐办公室的颈椎疼特别见效,但要记住,孕妇和阴虚火旺的人可得忌口。
现代研究的惊喜发现 别看这土里土气的藤蔓,科研发现它含生物碱和酚类物质,抗炎效果比某些西药还明显,省中医院的临床试验显示,配合针灸治疗肩周炎,有效率能提高三成,不过可别自行加大剂量,我曾见过有人拿它当茶喝,结果拉肚子进了急诊。
路边野草的鉴别窍门 正宗万筋藤的藤皮呈灰褐色,摸起来有细绒毛,叶片背面布满油腺点,阳光下泛着银光,最特别的是它的攀援方式,不像爬山虎那样贴墙生长,而是像蜘蛛网般在灌木间织出立体网络,清明前后开花,黄绿色小花聚在一起像星星点缀,这时药效最强。
祖传配方里的黄金搭档 老辈人治风湿有个偏方:万筋藤30克配威灵仙15克,再加少许穿山龙,泡酒一个月后早晚各服一小盅,现在药店里卖的风湿骨痛胶囊,主要成分就有它,不过现在流行加牛膝、杜仲这些补肝肾的药材,说是标本兼治。
都市人的应急用法 上次爬山扭脚,同行老中医随手扯了几段鲜藤,捣碎敷在肿胀处,凉丝丝的感觉半小时就缓解疼痛,这招特别适合户外应急,平时上班族可以用干藤片泡醋,装喷壶里随时喷在酸痛部位,比风油精温和多了。
这不起眼的藤蔓,从秦汉时期就被写入医书,至今仍在田间地头默默守护着人们的筋骨健康,下次遇见它别再当杂草,仔细看看那些心形叶片,或许就能读懂古人藏在别名里的智慧——毕竟在没有止痛药的年代,它可是无数人续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