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最近总听人说凉性中药里有叫'鸡归经'的方子,这名字听着就让人摸不着头脑。"上周邻居张婶拿着手机来找我,屏幕上是某养生文章的截图,"这鸡归经到底是啥药材?真有这种方子吗?"
其实这个问题里藏着两个常见误区,先说第一个关键点:在正统中医药典籍里,根本没有"鸡归经"这味药,大家常说的"鸡内金"才是正经中药材,也就是鸡胗表面的那层金黄色角质膜,这层被很多人当成厨余垃圾的东西,其实是调理脾胃的良药。
说到归经,这可是中医的大学问,鸡内金性平偏凉,主要归脾经、胃经和小肠经,老辈人常说"鸡内金能消万食",这话不假,我小时候见爷爷每次吃多了不消化,就会拿焙干的鸡内金磨粉冲水喝,现在药店里卖的健胃消食片,主要成分就有鸡内金。
那"方格"又是怎么来的呢?原来民间流传着把药材画成方格图的做法,用来标注药性和配伍,比如治疗小儿积食的"三仙方",就是用山楂、神曲和鸡内金各10克,这三味药在方格里会分别标注"消肉食""解米面""健脾胃"的不同作用。
去年隔壁陈姐家孩子积食发烧,医院开了抗生素效果不好,我让她试试改良版的"四消饮":鸡内金15克炒黄,焦山楂20克,炒麦芽15克,再加3片莱菔子,这些都是凉性消食药,配上陈皮理气,孩子喝了两天就退烧了,不过要注意,这些凉性药不能长期喝,就像灭火器不能当饮料天天灌。
说到凉性中药的配伍,不得不提"君臣佐使"的原则,比如治疗胃火牙痛的方子,黄连是君药清胃火,升麻是臣药引药入胃,但这两个都是大凉的药,这时候就要加当归、生地这些温性的药来调和,避免伤胃气,就像炒菜放辣椒,总要配点青菜中和。
现在网上流传的各种"秘方"特别多,前几天还有人问我"鸡骨草煲猪横脷"是不是治乙肝的神药,其实鸡骨草确实是凉性药,能清热利湿,但乙肝患者的体质千差万别,盲目进补反而伤肝,我认识的老中医王大夫就说:"凉药如冷水,浇花要看时节,春天用能促芽,冬天用就冻根。"
辨别真假凉性中药有个小窍门:看断面,真正的凉性药如黄连、金银花,断面通常颜色发白或有晶莹感,就像冰块断面一样,而有些伪品表面看着像,断面却是暗黄色,去年市场里就出现过染色的假石斛,泡水后颜色直掉,喝着还有化学味。
最后提醒一句,凉性中药不是万能钥匙,就像我家对门刘叔,动不动就喝板蓝根预防感冒,结果喝出胃寒毛病,中医讲究"中病即止",特别是体质虚寒的人,吃凉性药就像寒冬浇冰水,短期见效但伤根本,下次看到"鸡归经"这类奇怪药名,记得先查典籍再试用,毕竟身体不是试验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