桂平中药材市场,藏在岭南小城的千亿级药香江湖

一归堂 2025-05-01 科普健康 1603 0
A⁺AA⁻

清晨五点的桂平中药材市场,三轮车碾过青石板的声响惊醒了晨雾,老李蹲在摊位前,手指沾着露水翻弄当归片,"这茬岷县当归品相好,得赶在旅游团来前摆上展台",他身后"李记药行"的檀木招牌泛着包浆,柜台上摆着的电子秤与黄铜戥子形成奇妙的时代对话。

百年药市的前世今生

在桂平西山脚下的骑楼街,87岁的陈阿婆仍记得祖父辈挑着草药筐沿江叫卖的场景,上世纪九十年代,当地政府将散落的药摊聚拢成市,谁也没想到这片临江的洼地竟长出个"南国药都",如今市场里七成商户都是三代传承,像老李家这样从竹篓时代走到直播时代的药商,见证着称杆变成电子秤,麻绳捆扎变成真空包装。

市场西头的"百草堂"博物馆藏着镇店之宝——张锡纯1923年开具的药方残卷,泛黄的宣纸上,苍术、佩兰等桂平道地药材赫然在列,掌柜指着玻璃柜里的犀角杯笑道:"当年南洋客商就认咱桂平的安息香,如今越南客还是冲着正金花而来。"

巷道里的生意经

拐进挂满艾草的窄巷,"永安堂"的学徒正抡着枣木槌捣药。"当归要捶到起绒,黄芪得磨成绢",老板王建国边说边演示,他家祖传的九蒸九晒制黄精手艺,去年刚被非遗中心收录,隔壁"回春堂"的少东家却对着手机愁眉不展:"抖音来的订单要现蒸现发,老法子跟不上趟咯。"

市场东区新盖的物流中转站里,戴着金链子的林经理正指挥叉车卸货。"每天三百吨药材过手,八成发往玉林、安徽、河北",他随手抓起把肉桂片,"这船运价比十年前涨三倍,但老客户宁可多花钱也要走西江水道,就怕机器烘干坏了药性"。

药香里的新经济

"家人们看这油润的桂皮!"二楼直播间里,"山草姑娘"举着自拍杆穿梭在摊位间,这个95后姑娘把祖传的石斛种进了短视频,现在带着乡亲们直播卖货,她背后墙上贴着二维码,扫码能看见药材溯源信息。"城里人就认这个",旁边卖陈皮的大叔笑着展示手机里的区块链证书。

市场管委会最近引进的智能分拣系统惹来争议,老药商们守着传统炮制技艺,年轻人却盯着大屏分析全国药价走势,这种碰撞在"本草咖啡厅"达到微妙平衡——当归拿铁配着三七饼干,穿汉服的姑娘和戴金链的老板同桌讨论期货行情。

暮色中的市场亮起红灯笼,空气中浮动着混合药香,老李收摊前又检查了遍冷藏柜里的鲜石斛,这些凌晨要发往上海的"娇气"药材,正续写着百年药市的新传奇,江对岸新建的中药材产业园灯火通明,而这里依然保持着最原始的交易形态,就像那台老式轧药机,吱呀声里碾出时代的年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