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川2015年现正要产新中药材,这些品种或成市场黑马!

一归堂 2025-05-01 科普健康 1602 0
A⁺AA⁻

“老板,今年川芎挖出来没得?价格会不会涨?”老张站在药市摊位前,边啃着花椒边打听行情,他身后堆着刚晒干的川贝母,空气里飘着淡淡的药香——这样的场景,在四川中药材产区再熟悉不过,2015年的秋天,从川西高原到盆地边缘,药农们正忙着采收,一场关乎全国药市走向的“产新大战”悄然拉开序幕。

四川中药材:为何能左右全国药市?

四川被称为“中医之库”,可不是吹牛,全省70%以上的面积属于山地丘陵,气候湿润、昼夜温差大,简直就是中药材的“天然温室”,像川芎、川贝母、川黄连这些带“川”字头的药材,离开四川水土,药效就得打折扣,215年,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300万亩,光川芎产量就占全国80%以上,说四川打个喷嚏、全国药市就得感冒,真不夸张。

这一年的产新季来得格外早,3月倒春寒刚过,彭州敖平的川芎田里就热闹起来,药农李大姐凌晨四点摸黑下地,手指被芎苓子扎得通红:“今年苗子壮实,雨水又跟得上,怕是要丰收哦!”她家的三亩川芎,去年卖到28元/公斤,今年扩种到五亩,本想着赚笔大的,却没想到市场风云突变。

2015年产新“三大怪象”

老品种玩出新花样
川麦冬突然成了“网红”,以往这味滋阴药材多用于熬膏方,215年却被饮料厂盯上,某凉茶品牌悄悄囤了500吨,导致产地收购价三个月涨了40%,广元昭化的麦冬贩子王哥哭笑不得:“往年卖给药店,今年全锁进冷库,说是要做‘草本饮料’!”

天灾搅局,地头现“抢青”
端午前后,川北突遭冰雹,西充县的枳壳种植户老陈望着满地碎叶直跺脚:“壳还没长饱满,贩子就开着卡车来哄抢!”这种未成熟的枳壳药效差,但药商怕断货,硬是把青果价格炒高30%,老陈边骂边卖:“总比烂地里强!”

电商杀入,药农开直播
最让药市震惊的,是雅安草坝的“贝母姐”火了,这个30岁出头的农妇,举着手机带网友逛川贝母田:“家人们看!这是野生变家种的松潘贝母,炖雪梨止咳比西药管用!”一场直播卖出2000斤,价格比药贩收购价还高两成,传统药市老板们急了:“再不转型,以后要被网红牵着鼻子走!”

那些年我们追过的“暴利品种”

2015年的产新季,有几个品种让药商又爱又恨:

  • 川黄连:因前两年高价刺激,种植面积猛增,本以为能赚翻,结果产新时价格暴跌60%,囤货商赔得裤衩都不剩。
  • 丹参:山东疫情导致减产,四川丹参意外成“救星”,货车连夜运往安徽亳州,药农蹲在地头数钱:“18块一斤!比种粮食强十倍!”
  • 重楼(七叶一枝花):这味抗癌中药向来稀缺,215年云南产区遇旱,四川货被炒到800元/公斤,药农老王半夜守着田埂:“挖慢了就被偷,比挖金子还紧张!”

药市背后的“暗流涌动”

表面上是药农与药贩的博弈,实则暗藏资本角力,成都荷花池药材市场里,操着浙江口音的客商最神秘,他们不住酒店,专门包整栋民宿,白天逛产区晚上算账。“这些‘温州帮’嗅觉灵得很!”本地药商老周透露,“去年川芎产新前,他们提前三个月订走200吨,结果价格涨了三倍。”

更绝的是“冷库游戏”,2015年冷藏技术普及,药商囤货不再怕变质,宜宾某老板囤了500吨佛手,硬是等到次年流感爆发才出手,净赚千万,但风险也大——若遇上新陈货集中抛售,冷库瞬间变“炸弹”。

药农自述:种药材就像赌命运

在峨眉山脚下的黄连种植基地,65岁的赵大爷算了一笔账:每亩黄连需育苗4年,期间除草、搭棚成本超过2万。“价格好时一亩赚10万,差年份连本都亏!”他摸着粗糙的黄连根茎叹气,“年轻人全跑出去打工了,村里只剩我们这些‘药痴’。”

倒是返乡的小陈带来新思路,他在天猫开网店卖“有机丹参粉”,附赠药膳配方。“城里人就吃这套!”他指着电脑屏幕上的订单,“看,上海客户一次买10斤,说拌酸奶治便秘。”传统药材碰上新消费,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。

2015产新季的“后遗症”

这场产新狂欢并非皆大欢喜,大量川产药材涌入市场,导致2016年药市价格全面崩盘,川芎从30元跌到15元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