咱们老百姓家里总藏着些祖辈传下来的宝贝,您家抽屉最深处是不是也躺着几块黑乎乎、闻着呛人的膏药?别小看这些"老古董",它们可是实打实的中医瑰宝!今天就带您挖一挖那些藏在古书里的膏药秘方,看完保准您想立马翻出家里的药碾子。
【千年传承的祛痛法宝】 要说中药膏药的渊源,那得从东汉末年说起,华佗给关公刮骨疗毒时用的"麻沸散",其实就是早期膏药的雏形,您看《肘后备急方》里记着:"诸疮肿毒,用油纸摊贴膏药",这不就是咱们现在用的狗皮膏药祖宗吗?老辈人常说"膏药一贴,疼痛拜拜",可不是瞎编的。
去年隔壁王婶摔了腰,医院拍片说要躺半月,我给她捣鼓了个祖传配方:当归、川芎、乳香各30克,碾碎后加香油熬成膏,摊在布上往疼处一贴,您还别说,三天就能下炕干活了,这方子还是太爷爷当年走江湖时留下的,专治跌打损伤。
【厨房就能找到的万能膏】 说出来您别不信,有些膏药材料就在您家灶台摆着,记得姥姥的风湿腿总反复,她有个土方子:把生姜捣成泥,掺上红糖熬成稠糊,趁热敷在膝盖上,刚开始我还嫌黏糊糊的,结果连着敷了五天,老太太上下楼梯都不喊疼了,这姜糖膏看着简单,却能温经散寒,比某些西药膏药管用多了。
前阵子楼上陈姐肩周炎发作,胳膊都抬不起来,我给她配了剂"三辣膏":老姜、大蒜、辣椒按3:2:1比例,捣烂后加蜂蜜调匀,刚贴上那会儿辣得直冒汗,不过半小时后就感觉热气往骨头缝里钻,连贴三晚,现在都能自如晾衣服了。
【妇科调理有妙招】 女人那些难言之隐,老祖宗早有对策,我奶奶年轻时总痛经,就用益母草熬膏贴肚脐,方法特简单:益母草晒干研末,调和面粉用酒调成糊,睡前贴在神阙穴,这方子出自《千金方》,专治宫寒血瘀,现在药店卖的暖宫贴,原理跟这差不多。
去年表妹产后奶水不足,月嫂教了个小偏方:蒲公英捣烂加醋调膏,敷在膻中穴,刚开始还担心过敏,结果连敷两天就有了效果,这可比喝那些油腻腻的下奶汤强多了,关键都是食材,绝对安全。
【自制膏药三步走】 要想药效好,炮制有诀窍,熬膏药讲究"三煎三滤":药材先用香油泡三天,文火熬到焦黄捞出药渣,这就是第一煎,再加新药材重复两次,最后用黄丹收膏,别看步骤多,其实就跟熬猪油似的,家里都能操作。
摊膏也有门道,忌讳用塑料布,最好选纯棉布或牛皮纸,刷浆糊似的均匀涂抹,厚度掌握在2毫米左右,太厚不透气,太薄见效慢,贴之前记得在火边烤烤,热乎乎的更容易渗透。
【这些坑千万别踩】 虽说膏药是宝,但乱贴要出事,去年张叔脚扭了,非要贴麝香壮骨膏,结果过敏起水泡,其实新鲜扭伤24小时内不能贴,得先冷敷,还有孕妇肚子上千万不敢乱贴,有些活血成分可能引发流产。
过敏体质的朋友要注意,贴前先在手腕内侧试两小时,如果出现红疹,赶紧停用,另外膏药不是创可贴,破皮伤口绝对不能贴,免得感染化脓。
【现代应用有新招】 现在聪明人都把膏药玩出花来了,健身房教练推荐在运动前贴自制的艾草膏,既能防拉伤又能缓解肌肉疲劳,做法简单:艾叶+红花+羌活,用白酒调成糊状,裹保鲜膜就能出门。
美容达人更绝,用七白膏(白茯苓、白芷、白芨等)代替面膜,这方子出自《御药院方》,晚上薄涂一层,第二天皮肤嫩得能掐出水,不过敏感肌要慎用,毕竟中药也含药性。
写在最后:这些古偏方都是老辈人用血肉之躯试出来的真本事,但时代变了,咱们既要信老方子,也要讲科学,建议首次使用先咨询中医师,剂量减半试用,再好的膏药也只是辅助,真有急病还是得去医院,您家要是还留着祖传的狗皮膏药,不妨翻出来试试,说不定真能解决大问题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