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南方的田埂边、溪沟旁,总能看到一丛丛开着淡紫色小花的野草,老一辈人路过时总会顺手扯几棵,"这可是我当年坐月子时的救命草啊",这种被乡亲们唤作"母草"的植物,学名叫益母草,却是本草纲目里赫赫有名的"女科要药",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个既能入药又能当菜吃的神奇野草。
从田间杂草到千年神药
在云贵山区采药三十年的陈大夫告诉我:"别看它现在满山遍野,以前可是大户人家才用得起的珍品。"《本草拾遗》里早有记载,这种伞形科植物专治"血晕血热、月经不调",村里八十岁的阿婆至今记得,当年生头胎时恶露不尽,就是用晒干的母草煮鸡蛋吃好的。
去年我在贵州采风时,正赶上苗族姐妹采收母草,她们教我辨认:茎叶布满细毛的是野生种,叶片卵圆带锯齿的是家种货,新鲜的嫩尖掐一把,放在鼻尖轻嗅,竟有股淡淡的薄荷香混着青草味,当地姑娘说这是她们祖传的养颜秘方,焯水凉拌能消暑解毒。
药店不会告诉你的秘密
上个月陪闺蜜去抓调理痛经的药,老中医开的方子里就有炒益母草,药房师傅悄悄透露:"现在市面上八成都是安徽亳州产的,真正道地的要数四川峨眉山一带的。"回家查资料才发现,《中国药典》明确写着:以色绿、质嫩、含苞未开者为佳,那些发黄卷边的陈货,药效至少要打三折。
有意思的是,这草在不同地区还有不少别名,云南叫它"坤草",暗合女性属性;广东人称"九塔花",据说因其花序形似宝塔;最逗趣的是东北老乡,直接管它叫"茺蔚",谐音听着像在骂人,实则源自《尔雅》古称。
厨房里的养生妙招
上周去武汉出差,意外发现当地餐馆有道特色菜——益母草煎蛋,金黄的蛋液裹着翠绿的草碎,入口微苦回甘,老板娘神秘地说:"这可是跟同济医院老教授学的配方,特别适合手脚冰凉的姑娘。"后来查证确实如此,《食医心镜》就记载过用益母草煮粥治产后瘀血。
自己在家试做也简单:摘取半碗嫩茎叶,开水焯两分钟捞出切碎,打入三个土鸡蛋搅匀,热锅少油,小火慢煎至两面金黄,出锅前淋几滴香油,那香气能把整栋楼的邻居香醒,不过要注意,孕期和体虚的人要少吃,毕竟它是活血化瘀的行家。
这些坑千万别踩
前几年中药材涨价时,市场上冒出好多掺假货,有人拿相似外形的夏枯草染色冒充,还有把玉米须晒干当益母草卖的,辨别窍门很简单:正宗的叶子背面有灰白色绒毛,茎断面中间会露出白色的髓芯,要是买到闻着有刺鼻硫磺味的,赶紧扔了吧。
去年邻居张姐图便宜买了劣质益母草茶,喝完反而月经淋漓不尽,去医院一查,原来是农药残留超标,现在她只敢在清明前后去郊外现采,回来洗净摊在竹筛里阴干,这样保存一年都不坏。
现代研究的惊人发现
别以为老祖宗的东西就没科学依据,上海中医药大学最新研究发现,益母草含有的益母草碱能双向调节子宫收缩,既能缓解痛经又能预防产后宫缩无力,更厉害的是,其抗氧化成分比蓝莓还高三倍,难怪苗族姑娘个个气色红润。
不过专家也提醒,这草虽好但不能贪吃,每天鲜品不超过100克,干品控制在15克以内,搭配红枣枸杞能增强补血效果,配上红糖煮水堪称"东方巧克力热饮",但切记不要和寒性食物同食,否则容易导致腹泻。
站在老家屋后的小山坡上,看着漫山遍野的益母草随风摇曳,突然想起奶奶常说的话:"女人这辈子总要和这草打几次交道。"从初潮腹痛到十月怀胎,从产后调理到更年期保养,这株不起眼的野草居然陪伴着女性生命的各个重要阶段,或许正是这份来自大地的馈赠,让我们在钢筋水泥的都市里依然能找到一丝温暖的慰藉,下次在郊外遇见它,不妨蹲下身细细端详,说不定指尖沾着的露珠,正是千百年来无数女性传承的健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