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听街坊邻居念叨"身上犯邪气",不是这儿疼就是那儿不舒服,去医院检查又查不出毛病,其实啊,老祖宗早就说过"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",很多莫名的疼痛乏力、失眠多梦、反复发热,可能就是外邪入侵惹的祸,今天咱们就聊聊那些能驱邪治病的中药,全是老辈人传下来的真本事。
啥叫"邪病"?中医眼里的神秘病症 要说邪病,可不是封建迷信那套,中医讲的"邪"主要指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这六淫,再加上戾气、瘴气这些特殊毒邪,就像南方回南天墙上挂水珠,这就是湿邪;大热天突然进空调房打喷嚏,那是寒邪入体,最典型的要数"落枕",明明没磕没碰,早上起来脖子硬得像铁板,这多半就是睡姿不当让风邪钻了空子。
中药驱邪的独门绝技 老中医看诊总爱说"扶正祛邪",这可不是随便说说,好比家里进了贼(邪气),光赶贼不行,还得把门窗补牢(扶正),像黄芪、党参这些补气药就是给身体加固防线的,而艾叶、菖蒲则是专门往外撵邪气的先锋官。
五大驱邪中药,家家都该备着
-
艾叶——妇科圣手也是驱邪大将 这味路边野草可别小瞧,《本草纲目》里记载它能"温气血,逐寒湿",记得我奶奶每逢端午就要采艾叶挂在门上,说是能挡五毒,其实艾叶煮水泡脚最灵验,去年邻居王姐月子受凉,关节疼得半夜哭,坚持泡了半个月艾叶水,现在又能抱孙子满院跑了,不过孕妇要慎用,这股温热劲儿太猛。
-
石菖蒲——脑瓜清醒丸 别看它长得像剑,却是开窍醒神的高手,前年张大爷中风后总是糊涂,医生就在方子里加了石菖蒲,这味药特别擅治"痰蒙心窍",现在很多上班族用它泡茶,说是能抗焦虑,但要记住,阴虚火旺的要少用,免得上火更迷糊。
-
苍术——湿气克星自带香气 梅雨季屋里发霉的味道就是湿邪作祟,这时候就得请苍术出马,我们药房常有客人来买苍术粉做香囊,别说,还真能防衣服发霉,有个有趣现象,抽烟的人用苍术特别见效,烟毒属湿浊,正好被苍术的辛烈之气破掉,不过这药味道冲,炖汤放多了能苦得皱眉。
-
香附——气滞救星脾气大 这味药简直就是情绪垃圾桶,专治生闷气导致的两肋胀痛,上个月隔壁陈婶跟儿子吵架,气得乳房结块,老中医开的逍遥散里就有香附,它最妙的是能"气病之总司,女科之主帅",痛经、乳腺炎都能用,但气虚的人要当心,泄气太过反而伤身。
-
朱砂——急症刹手车 虽说现在都用石膏代替,但古人急救必用朱砂,小孩高烧惊厥时候,老辈人都会喂点朱砂粉压惊,这东西确实管用,但千万不敢多吃,重金属超标会出大事,现在药店都锁在专柜里,用的时候得拿处方才能买。
驱邪有讲究,这些坑千万别踩
-
别见邪就攻:有人稍微头疼就吃藿香正气水,结果把自己吃成湿热体质,得先辨寒热,怕冷是寒邪,口干是热邪,搞反了等于火上浇油。
-
补药不能瞎吃:人参虽好,湿热体质吃了就像火上浇油,前几年流行吃膏方,结果很多人补出鼻血,这就是没弄清体质乱补。
-
偏方要谨慎:网上流传的"鬼剃头"擦生姜,要是遇上血热型脱发,越擦越糟,去年有个小伙子信偏方喝符水治荨麻疹,结果汞中毒住院。
养生先养正气,这才是根本 说到底,与其等着邪气入侵再吃药,不如平时就把正气养足,早起晒背补阳气,睡前揉腹通经络,比吃多少苦药都强,我认识个快递小哥,每天喝姜枣茶,三年没请过病假,还有位退休老师,雷打不动练八段锦,八十岁还能爬山,这都是养正气的活例子。
最后提醒一句,中药治病讲究君臣佐使,千万别自己胡乱配药,就像炒菜得讲究火候,治病更要把握分寸,遇到反复不好的症状,还是要找专业大夫把脉,毕竟每个人的体质都是独一无二的,记住老话:"是药三分毒",祛邪的同时别忘了护着点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