散寒邪有哪些中药?一文讲透老祖宗留下的驱寒法宝

一归堂 2025-05-01 科普健康 1603 0
A⁺AA⁻

最近天气忽冷忽热,不少朋友跟我吐槽手脚冰凉、关节酸痛,明明穿得挺厚却总感觉寒气往骨头里钻,其实啊,这些都是寒邪入体的表现!咱们老祖宗对付寒邪可有一套,今天就给大家盘点那些藏在厨房和药房里的"驱寒高手",看完这篇保准你能把寒气撵出体外!

厨房里的驱寒大将——生姜 说起散寒第一反应就是生姜,这东西真是老天爷给的宝贝,记得小时候淋雨回家,奶奶总会煮碗姜汤,辣得冒汗但浑身暖洋洋的,生姜性温味辣,能发汗解表,特别适合受凉感冒初期,平时煮茶加点姜片,既能暖胃又能预防风寒,不过要注意,烂姜可不能吃,变质的姜会产生毒素,反而伤身。

关节寒痛克星——桂枝 这味药可能大家不太熟悉,但说到肉桂就明白了,桂枝其实是肉桂树的嫩枝,药性比肉桂更温和,老寒腿、肩周炎患者最适合用它煮水熏洗关节,热气钻进骨头缝里别提多舒服,我记得邻居王阿姨每到冬天就抄个布袋装桂枝、艾叶热敷膝盖,她说这招比膏药管用多了。

厨房调料变药材——花椒 别小看炒菜用的花椒,它可是温中散寒的高手,寒湿重的人不妨试试花椒泡脚,那股麻酥酥的感觉能顺着脚底往上窜,有个小窍门:抓一把花椒加红糖煮水喝,专治女生宫寒痛经,不过阴虚火旺的朋友要少用,免得上火长痘。

艾灸同源的好物——艾叶 艾叶简直就是为寒邪准备的,端午节挂艾草可不是迷信,这玩意儿真能驱寒祛湿,寒性腹泻时用艾叶煮鸡蛋,趁热吃下去立马见效,现在年轻人流行艾灸,其实就是把艾叶的药性通过热力渗透进身体,孕妇和经期女性要避开艾叶,活血太猛容易出事。

肉桂:甜口暖身两不误 跟桂枝不同,肉桂是树皮,味道甘甜带点辛辣,怕冷又怕苦药味的朋友可以试试肉桂粉冲饮,加点蜂蜜简直像喝热可可,炖肉时放点肉桂不仅去腥,还能中和肉类寒性,不过肉桂虽好不能贪多,每天不超过5克,吃多了反而耗阴。

回阳救逆猛将——附子 这味药可厉害了,中医叫它"百药之长",阳气虚到手脚冰凉、冷汗直冒的时候,附子煮的水能救命,但千万别自己乱用,这药得经过炮制才能用,生附子有毒,我之前采访过老中医,他说附子就像烈火,用好了能起死回生,用错了就是毒药。

风寒感冒必备——紫苏 着凉后嗓子痒、流清鼻涕,这时候摘几片紫苏叶煮水,喝下去喉咙马上舒服,南方朋友应该熟悉,吃鱼蟹怕中毒就配紫苏叶,它能化解海鲜寒性,现在超市有卖紫苏籽油,拌凉菜时加一勺,既能驱寒又开胃。

民间土方最爱——葱白 别看大葱不起眼,葱白连须煮水可是退烧发汗的妙方,小时候发烧不想吃药,我妈就给我煮葱白水,喝完捂出汗就好,这法子对付刚受寒最有效,要是已经高烧三天就别硬扛了,赶紧去医院。

脾胃虚寒克星——干姜 生姜放久了水分蒸发就是干姜,药性变得更烈,常年拉肚子、吃点凉的就胃疼的朋友,每天早上含片干姜特别养人,不过干姜容易伤阴,得配上红枣枸杞一起用,我爷爷以前总揣着个小布包,里面装的就是烤过的干姜片。

头痛鼻塞救星——细辛 这味药争议很大,但不得不说它止痛效果真好,风寒引起的偏头痛、牙疼,细辛粉兑温水漱口能快速缓解,不过千万不能过量,古书记载"细辛不过钱",超过3克就可能中毒,现在药店卖的都是炮制过的,安全性提高很多。

说了这么多中药,关键还得会用,寒邪分外寒和内寒,受凉感冒属于外寒,喝姜汤就行;如果是长期手脚冰凉、夜尿多的内寒,就要选肉桂、附子这类温补的,还有啊,驱寒不是越热越好,有些人明明体质燥热还拼命吃花椒辣椒,结果痘痘冒一脸,建议大家先找中医师辨明体质,再对症用药。

最后教个简单的判断方法:如果受寒后喝热水觉得舒服,说明适合温补;要是喝了反觉烦躁,可能是有内热,记住这些驱寒中药只是工具,关键还要配合作息规律、适当运动,毕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,把自己阳气养足了,比吃多少药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