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山东枣庄的山野田间,一股"草药香"正悄然飘散,这几年,随着中医药市场的火热,"枣庄收购中药材"成了当地药农和药商口中的热词,从山坡上的野生蒲公英到田间规模化种植的丹参,一株株草药不仅承载着传统智慧,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抓手,今天咱们就唠唠枣庄中药材产业的那些事儿。
靠山吃山,枣庄人把"草疙瘩"种成金疙瘩
枣庄地处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,年均1400毫米的降水量和350天的日照时长,给中药材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,在山亭区的岩马湖畔,60多岁的张大爷指着坡地上的黄芩说:"以前这些野草挖了喂羊,现在可是按斤称钱的宝贝。"目前全市已形成以金银花、丹参、黄芪、艾草为主的四大种植板块,其中薛城区的金银花种植面积突破2万亩,年产量达1800吨。
药农老李给算了笔账:他家5亩丹参田,每亩年产干品400斤,按今年收购价每斤18元算,毛收入就能到3.6万元,这还不包括企业给的种植补贴,"种子、技术员都是公司免费提供,只要按标准种,根本不愁卖。"
收购有门道,药农要学会"三看三问"
想在枣庄做中药材收购,可不是简单的"一手交钱一手交货",干了八年药材经纪的王经理透露:"现在药农精着呢,先看企业资质,问有没有GMP认证;二看检测设备,问农药残留怎么控;三看付款方式,问能不能现结。"
在台儿庄区的中药材交易市场,每天凌晨三点就开始热闹起来,药商们手持检测仪,对着刚出土的药材挨个"体检"。"含水率超过12%的不收,泥沙杂质超3%的扣价",收购商小陈边称重边介绍,现在枣庄大型收购企业都建立了追溯系统,每批药材都能查到具体地块和种植记录。
政策东风劲吹,小草药做出大文章
枣庄市农业农村局去年出台的《中药材产业振兴计划》明确提出,要打造"鲁南药谷",在峄城区的中药产业园,投资3.2亿元的深加工车间正在调试设备,负责人表示:"我们不光收鲜货,更希望和农户签订单,从种植阶段就介入指导。"
这种"企业+基地+农户"的模式让药农吃了定心丸,滕州市龙阳镇还玩出新花样,把闲置宅基地改造成"百草园",种上芍药、牡丹等观赏兼药用花卉,既卖药材又搞旅游,去年国庆期间,这个特色项目带动周边农家乐增收20多万元。
老把式遇上新科技,种药也要"潮"起来
在传统种植区,无人机喷洒生物农药、物联网监测土壤墒情已成标配,市农科院专家团队研发的"中药材管家"小程序,能让药农手机查看病虫害预警。"现在种艾草,什么时候收割都有讲究。"药农小刘打开手机展示,"叶片含绒量达到峰值时,系统会自动推送采收提醒。"
更有意思的是,枣庄医学院还联合本地药企开展"中药材认养"活动,市民花300元就能认领半分地丹参,秋收时可收获2斤定制药材,这种模式既拓宽了销售渠道,又传播了中医药文化。
擦亮金招牌,"枣庄产"要闯大市场
虽然前景看好,但枣庄中药材产业也面临挑战,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坦言:"个别商户为压成本,会把外地药材混入本地货。"为此,今年起所有外销药材必须加贴防伪溯源码,扫码就能看到生长全过程。
在京东枣庄特产馆,"山亭丹参""凫城金银花"等地理标志产品销量节节攀升,最畅销的艾绒坐垫礼盒,月销量突破5000件,不过业内人士提醒:要想长久发展,必须在标准化种植和品牌建设上下功夫。
站在枣庄高铁站往北看,连绵的丘陵上,一片片药材田像绿色地毯般铺展,这个曾经"守着宝山不会富"的地方,如今靠着小小的草药,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路子,正如市中药材协会秘书长所说:"我们不仅要种好药,更要让全世界认识枣庄中药的好!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