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咱们华夏大地,中药那可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宝贝,从古代一直传承到现在,给咱中国人的身体健康撑起了一片天,今天就跟大伙唠唠这中药的方方面面,算是一场中药的“全家福”大揭秘。
中药的“前世今生”
中药的根扎得可深了,早在远古时期,老祖宗们就开始摸索着用身边的草木、石头、虫子来治病,那时候没现在这么多高科技,啥病全靠大自然里的这些东西来解决,传说神农氏尝百草,就是为了找出哪些东西能吃,哪些能治病,这可以说是中药的起源故事了。
一代代传下来,到了春秋战国,就有了点理论雏形,像《山海经》里都记了不少药物,再到汉朝,那可是中药发展的关键时候,张仲景写出了《伤寒杂病论》,里面那些方子,到现在还被中医们奉为经典,啥桂枝汤、麻黄汤,都是调理风寒感冒的妙方,用的都是常见的中药材,像桂枝、白芍、麻黄、杏仁这些,搭配起来就能让身体恢复平衡,还有《神农本草经》,更是把药物分门别类,讲了它们的功效,算是中药学的奠基之作了。
往后唐宋元明清,中药那是越来越丰富,理论也越来越完善,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简直就是集大成者,把之前的药物知识汇总,还加了好多新发现,啥稀奇古怪的草药、治病方法都有,这本书在中医界那就是“圣经”级别的存在,一直到现在还被翻阅研究呢。
中药的“大家庭”成员
中药这家族可庞大了,花草鱼虫、金石贝壳,啥都能入药,先说这植物药,那可是占了大头,像人参,大家都知道吧,东北的特产,大补元气的,人称“百草之王”,野生的人参稀罕着呢,现在大多是人工种植的,但功效也不差,人参能切片含服,能泡酒,还能炖汤,像什么人参鸡汤,冬天喝上一碗,浑身暖乎乎的,元气满满。
还有枸杞,这小家伙在咱养生界也是“网红”了,红彤彤的,看着就喜庆,它产自宁夏那些地方,能滋肝肾、明目,平常咱就抓一把放杯子里泡水喝,方便又养生,菊花也常见,杭白菊、贡菊,各有各的好,清热降火,眼睛干涩、上火的时候来一杯菊花茶,清香又管用。
动物药也有不少,像鹿茸,那是雄鹿还没骨化的嫩角,补肾阳、强筋骨,就是有点贵,毕竟是稀罕玩意儿,地龙,也就是蚯蚓,可别小瞧它,能清热定惊、通络,一些风湿关节痛、高热抽搐的方子里常有它,虽说看着有点“重口味”,但效果杠杠的。
矿物药像朱砂、石膏,朱砂能镇心安神,以前古方里治心悸失眠会用到,不过现在因为有些成分特殊,用起来挺谨慎的,石膏呢,清热泻火,像胃火牙痛,用石膏煮水加上其他药,就能缓解疼痛。
中药的“神奇功效”
中药最牛的地方就是它能调和身体,讲究个整体观念,不像西药,哪儿疼治哪儿,中药是把人当做一个整体来看,比如说一个人老是手脚冰凉,脸色苍白,可能是阳气不足,中医就会开一些温阳的药,像肉桂、附子之类的,再配上补气血的当归、黄芪,从根上把身体调理好,让阳气升起来,手脚自然就暖和了。
再比如说感冒,分风寒和风热,风寒感冒就得用辛温解表的药,像前面说的麻黄、桂枝,发发汗,寒气就随着汗排出去了;要是风热感冒,那就得用辛凉解表的金银花、连翘,清热解毒,把热毒散出去,而且中药还能治未病,在身体有点小毛病,还没发展成大病的时候,吃点中药调理调理,能把病“截胡”在萌芽状态。
像长期熬夜的人,感觉身体有点虚,容易疲劳,这时候用点西洋参片泡水喝,补补气,提高抵抗力,就不会让身体垮下去,女性每个月生理期后,气血亏虚,喝点四物汤(熟地、当归、白芍、川芎),能补血调经,让脸色红润起来。
中药的“个性与脾气”
每种中药都有自己的性味归经,这就好比它们各有各的“性格”和“工作岗位”,性呢,分寒、热、温、凉,就像冰火两重天,黄连就是个大苦大寒的药,专门对付热毒,像心火旺、口舌生疮,用黄连就能把火浇灭;而附子则是大热的,能回阳救逆,要是人阳气衰微,快休克了,附子熬的水送服下去,能把那点阳气给拉回来。
味有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,各有作用,酸味的药像五味子,能收敛固涩,止汗、止咳喘;苦味的药大多能泻火、燥湿,像大黄,味道苦得咧嘴,但能泻下通便,把肠道里的垃圾清出去;甘味的药很多是补益的,像党参、甘草,甜甜的,补中益气;辛味的药如薄荷,凉凉辛辛的,能发散风热,让人头脑清醒;咸味的药像海藻、昆布,能软坚散结,对付一些结节、肿块之类的。
归经就是说这药作用于身体的哪个经络、哪个脏腑,比如桔梗,归肺经,能宣肺利咽,咳嗽痰多、嗓子疼的时候,桔梗一上,肺气通畅了,症状就缓解了,再比如酸枣仁,归心、肝经,能养心安神,失眠多梦的人吃了,让心神安定下来,睡眠质量就提高了。
中药的“烹饪艺术”——炮制
中药拿回来不能直接就用,得经过炮制,这就好比做菜前的备菜,而且学问大了去了,炮制方法有好几种,炒、炙、煅、蒸、煮啥的。
就说炒吧,清炒能让种子类药物爆开,更方便有效成分煎出来,像王不留行,炒完之后外壳裂开,药效就发挥得好了;麸炒是用麦麸一起炒,能缓和药性,枳壳麸炒之后,没那么峻烈,对肠胃刺激小,炙的话,蜜炙很常见,像甘草蜜炙之后,补中益气的效果更强了,因为蜂蜜也有滋阴润燥的作用,两者强强联合。
煅呢,就是把药物放在火里烧,煅牡蛎,变得脆脆的,容易粉碎,还能收敛固涩的作用更明显,蒸煮也常用,何首乌生的时候有小毒,经过黑豆汁蒸煮后,毒没了,还增强了补肝肾、乌须发的功效。
中药的“服用讲究”
中药煎煮有门道,不是随便扔锅里煮煮就行,一般先用冷水浸泡半小时到一小时,让药材吸饱水,然后大火烧开,转小火慢慢煎,不同的药煎的时间不一样,解表药一般煎15 - 20分钟,像薄荷这种含挥发油多的,时间长了有效成分就挥发了;补益药就得久煎,可能四五十分钟,把营养成分都熬出来,像阿胶,得烊化,就是放在煎好的药汁里融化,不然没法吸收。
服药时间也有讲究,一般饭后半小时到一小时吃比较好,减少对肠胃的刺激,不过要是治疟疾的药,就得在发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