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听说附子这味药很猛,要是放60克到中药里一起煲会不会出事啊?"这个问题看似简单,其实暗藏玄机,今天咱们就来唠唠附子这味"药中悍将"的使用门道,看完这篇你就知道该怎么把握分寸了。
附子到底是何方神圣? 老中医常说"附子有毒却能救命",这话真不假,这味药材可是有着两千年历史的"回阳救逆第一品",就像武侠小说里的绝世高手,用好了能起死回生,用错了就可能伤人性命,它含有的乌头碱成分确实自带毒性,但经过炮制和正确煎煮后,又能变成温阳散寒的利器。
60克剂量到底算不算多? 说到具体克数,可不能拍脑袋决定,按照《中国药典》规定,炮附子的日常用量是3-15克,如果是生附子更要严格控制在3克以内,60克是什么概念?相当于药典上限的4倍!就算要用于特殊病症,也得是经验丰富的大夫开方,还得配合其他药材制约毒性,普通养生汤里放这么多,那真是拿自己身体开玩笑。
配伍禁忌比剂量更重要 去年隔壁王叔就闹过笑话,他看网上说附子泡脚好,结果把60克生附子直接煮水泡脚,泡完脚麻了半宿,这里要敲黑板:附子最怕和贝母、半夏、白蔹这些药材碰面,就像火药遇上火星子,还有犀角、羚羊角这些寒性药材也要避开,不然就像往热油锅里泼冷水,搞不好要炸锅的。
煎煮方法大有学问 老辈人常说"附子无干姜不煎",这话一点不假,想用附子就得备着生姜,最少要切30克姜片一起下锅,关键步骤在于先煎,附子得单独在锅里煮够1小时以上,把毒性成分分解了,再下其他药材,现在有些药店卖的黑顺片、白附片都是经过特殊炮制的,毒性已经大大降低,但该有的煎煮流程还是省不得。
体质才是最终判官 上个月诊所来了个小伙子,手脚冰凉非要喝附子汤,结果喝了两天就开始便秘口疮,这就是典型的"火上浇油",附子最适合的是阳气虚衰、四肢厥冷的人群,像那些阴虚火旺、湿热内蕴的体质,喝附子汤就跟汽油桶里扔火柴似的危险,判断自己能不能用,最简单的方法是看舌苔,如果舌红少苔、舌头总发烫,那就赶紧离附子远点。
实战经验分享 我邻居张阿姨去年冬至煮羊肉汤,偷偷放了80克附子,说是祖传秘方,结果全家喝完都出现嘴唇发麻,幸好及时催吐才没事,后来她才知道,她爷爷当年用的其实是制附子,而且搭配了足量甘草和蜂蜜,所以说剂量只是表象,炮制方法和配伍平衡才是关键。
最后给大伙划重点:附子不是枸杞菊花茶,千万别自个儿拿着当补品,就算要用也记住这三句话——先看炮制方法,再算合理剂量,最后盯紧配伍禁忌,真要调理身体,还是老老实实找正规中医把脉开方,毕竟命是自己的,吃药这事可不敢瞎琢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