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冬进补正当时!老中医私藏的5个中药暖身方,手凉脚冰的人必看

一归堂 2025-04-30 科普健康 1638 0
A⁺AA⁻

"三九补一冬,来年无病痛",这句话咱们老一辈常挂在嘴边,最近后台总有人留言说:"天气一冷就手脚冰凉,晚上睡不热被窝""明明穿得厚,还是怕风怕冷直打哆嗦"......其实这些都是阳气不足的表现!今天我就带大家认识几位冬季养生的"老朋友",它们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暖身法宝。

冬季进补先辨体质

隔壁王婶每年都炖阿胶糕,结果吃出满嘴溃疡;楼上刘工天天喝人参茶,反而失眠上火,中医讲究"虚则补之,实则泻之",进补前一定要摸清自己的体质。

  • 怕冷手凉:可能是阳虚,需要温阳散寒
  • 疲乏嗜睡:多为气虚,适合益气健脾
  • 口干舌燥:或是阴虚,该养阴润燥
  • 食欲不振:脾胃虚弱,着重调理消化

我认识的老中医张大夫有个简单判断法:对着镜子伸出舌头,如果舌苔白腻像霜,八成是寒湿体质;要是舌头红得发亮,可能就是阴虚火旺,拿不准的话,最好找专业医师把脉辨证。

千年暖身方大盘点

当归生姜羊肉汤(千古暖身第一方)

这道汤在《金匮要略》里记载了两千年,堪称"冻美人"的救星,上周末我去菜市场,卖羊肉的摊主都说最近当归卖疯了,做法特别简单:

  • 带皮羊肉500克(记得选后腿肉)
  • 当归15克(切片更容易出味)
  • 生姜30克(一定要带皮,切片拍松)
  • 红枣6颗(去核不上火)

冷水下肉焯水去浮沫,所有材料加2000ml矿泉水,小火慢炖2小时,喝的时候撒少许胡椒粉,暖身效果加倍,特别适合痛经的姑娘,去年我表妹坚持喝了整个腊月,今年跟我说终于不用裹电热毯睡觉了。

黄精枸杞酒(上班族抗疲秘方)

现在年轻人压力大,很多人三十出头就腰酸背痛,黄精自古就是帝王家的养生圣品,配上枸杞简直绝配,泡酒比例记住:

  • 黄精200克(九蒸九晒的最好)
  • 枸杞100克(宁夏产的颗粒饱满)
  • 白酒5斤(52度纯粮酿造)

密封泡一个月,每天早晚喝10-15ml,特别提醒:酒精过敏的可以改成黄精枸杞茶,不过效果会差些,我同事老周坚持喝了两年,现在爬楼梯都不喘了。

玉屏风散(虚人防感冒神器)

药店里两块钱一包的黄芪、白术、防风,却是免疫力低下者的护身符,比例很简单:

  • 黄芪300克(补气固表)
  • 白术150克(健脾祛湿)
  • 防风100克(抵御外邪)

打成粗粉,每天早晚各10克,开水冲泡当茶饮,我们小区广场舞队长张阿姨,自从喝了这个,三年没请过病假,不过要注意,发烧期间千万别喝,不然热量散不出来。

四物汤(女性专属暖宫方)

熟地12克、当归10克、川芎8克、白芍10克,这四味药简直是女人一辈子的闺蜜,我采访过省中医院的妇科主任,她说四物汤就像给子宫做SPA:

  • 月经前喝:缓解胀痛
  • 经期喝:减少血块
  • 平时喝:改善手脚冰凉

现在有些奶茶店推出"古法四物奶茶",加了大量红糖反而容易上火,建议大家自己在家煎药,煎三次混合后分次服用,效果最正宗。

膏方调理(懒人进补法)

实在没时间熬药的,可以试试膏方,上海曙光医院每年立冬排长队开膏方不是没道理的,基础配方一般是:

  • 阿胶250克(东阿的老字号最放心)
  • 核桃仁150克(补脑又通便)
  • 红枣200克(去核不燥热)
  • 黑芝麻500克(炒熟香气扑鼻)
  • 冰糖100克(中和阿胶腥味)

隔水炖4小时,冷却后放冰箱,每天早晚一勺,比吃药丸舒服多了,不过痰湿体质的人要少吃,否则容易腹胀。

进补避开三大坑

  1. 不要盲目跟风:去年流行吃黑蒜,结果有人吃出胃反酸,别人补得好的方子,未必适合你
  2. 注意药物相克:人参不能和萝卜同吃,否则等于白补,吃中药期间少吃海鲜、绿豆
  3. 循序渐进:就像炖汤要文火慢煨,进补也要慢慢来,突然大量进补可能出现"上火"症状

现代人的进补新思路

现在条件好了,进补也要与时俱进,我整理了几个小窍门:

  • 药食同源:把黄芪当茶叶泡,枸杞当零食吃
  • 时段养生:早上喝姜枣茶,晚上泡脚加艾叶
  • 内外兼修:吃完膏方配合太极拳,效果翻倍
  • 全家方案:给孩子吃山药粥健脾胃,老人适合芡实糕

前几天碰见多年不见的老同学,他说看了我之前写的食疗文章,照着吃了两个月,现在终于不怕过冬天了,其实养生不在花多少钱,贵在坚持,就像我家楼底下的陈伯,二十年如一日喝姜枣茶,七十岁的人面色比小伙子还红润。

最后提醒大家:中药调理讲究"察其阴阳,补其不足",如果吃补药后出现口干、便秘、长痘等情况,说明可能补过头了,要及时调整,毕竟咱们追求的是"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"的健康境界,而不是盲目追求大补特补,这个冬天,愿大家都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