塞外古法炮制,呼和浩特中药手工药丸传承记

一归堂 2025-04-30 科普健康 1603 0
A⁺AA⁻

在呼和浩特回民区的老巷子里,有家挂着褪色木匾的"延寿堂"中药房,每天清晨,62岁的王秉忠师傅都会准时推开厚重的木门,阳光穿过蒙着薄尘的玻璃药柜,照在他正在搓制的小蜜丸上,这些裹着金黄糖衣的药丸,承载着三代人坚守的古法技艺,也藏着草原都市最地道的中药密码。

青城药香里的百年传承

呼和浩特老一辈人都知道,买正宗手制药丸得往旧城北边去,王师傅家的祖传手艺要从他爷爷那辈算起,当年挑着担子走西口来的山西老药工,把揉药团的绝活带到了塞上。"过去做药丸讲究'三揉九晾',光是和药就得小半天。"王师傅边说边抓起把熟地黄,手指快速翻搅间,深褐色的药粉已经均匀裹上蜂蜜。

老柜台上摆着的铜质药碾子还带着包浆,这是王家从民国时期用到现在的家伙什。"好药丸得用石磨碾药粉,铁器容易发热伤药性。"学徒小张跟着记笔记,他来学艺整三年,至今还没摸透老师傅手上的力道,只见王师傅掌心抹层蜂蜡,抓起药团像捏面人似的转几圈,指缝间就滚出颗颗浑圆的药丸,放在丝网上自然风干。

塞外道地药材的奥秘

呼和浩特周边的山野藏着不少宝贝,王师傅每年立秋后都要进大青山采药,认得出阴坡阳坡的黄芪区别。"咱们这的防风根茎粗壮,泡水喝能扛住塞北的风沙。"他掀开地窖里埋着的甘草,空气里顿时弥漫着清甜香气,这些晒得半干的药材要经过九蒸九晒,才能熬出最醇厚的药汁。

最考验功夫的是合药环节,王师傅把当归、肉苁蓉等十二味药材按古方配比,倒进祖传的紫铜锅里慢熬。"火候大了药性躁,小火又熬不出胶质。"他拿着枣木铲不停搅动,药汤渐渐变得黏稠,拉起细丝能挂在铲子上晃三晃,这时候要赶紧关火,趁着余温把药液倒进铺着米糠的竹匾里冷却。

指尖上的非遗技艺

在机械化生产的今天,手作药丸反而成了稀罕物,王师傅展示着祖传的"虎口搓丸法",两手来回蹭几下,药条就变成大小均匀的丸子。"机器做的药丸紧实,反而不利于药性缓释。"他拿起颗做好的六味地黄丸轻轻一掰,断面像巧克力般细腻分层。

店里最显眼的位置摆着个红漆木盒,里面装着给新生儿做的"开口丸",这种用甘草、薄荷做的小药粒,要在婴儿出生十二个时辰内含服,帮着祛除胎毒。"现在医院都用西药了,反倒是年轻人特意来找这种老讲究。"王师傅说着叹了口气,转头却见女儿正直播教网友辨认药材。

新派守艺人的创新路

这两年,王师傅的药丸有了新变化,女儿王芳在药盒上印了蒙汉双语说明,还开发出枸杞原浆包裹的"能量丸"。"爸您看,这个真空包装能让药丸保存半年不反潮。"她指着新型封口机,机器臂正把蜡纸包好的药丸装进雕花纸盒,老顾客李大爷直夸好:"以前药丸搁久了发硬,现在带着出门方便多喽。"

最近市里搞非遗进校园活动,王师傅带着徒弟们去教小学生搓药丸,看着孩子们把五仁丸捏成各种奇形怪状,他摸着胡子笑:"只要记住古法精髓,咋变花样都行。"不过私下里,他还是坚持用老法子给重症病人配药,"机器再准,也比不过人手知冷暖呐"。

夕阳斜照进药房时,王师傅开始收拾晾药的竹匾,那些沾着蜂蜜的手指,那些被药香浸透的粗布围裙,还有柜台玻璃下压着的泛黄药方,都在诉说着青城脚下不曾断代的中药故事,当城市天际线被霓虹点亮,这方坚守传统的小天地里,依然飘荡着最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