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位老铁们,今天咱们来聊聊中医圈里最让人头秃的"临症组方",别被这四个字吓到,其实说白了就是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开药方,最近总有人私信问我:"看了好多书还是开不出方子怎么办?"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跟大伙儿唠唠。
先搞明白啥叫"活方活药" 上次遇见个特别有意思的老中医,他跟我说:"咱开方子就像炒菜,同样的白菜豆腐,有人做得齁咸,有人调得鲜美。"这话真不假!就拿最常见的风寒感冒来说,年轻人体壮的用麻黄汤没问题,但要是碰上体虚老人,可能就得把麻黄减量,加点黄芪补气,这就跟做菜放盐一样,全凭手感和经验。
学会这三招,组方不再懵
-
抓主症就像找凶手 去年冬天接了个咳嗽病人,前前后后看了三家医院都没治好,我仔细一问,发现她每次发作都在半夜两点左右,咳得震得床头柜嗡嗡响,这不就是典型的"肝火犯肺"吗?当即开了黛蛤散加味,三天就见效,所以说主症就是破案的关键线索,抓住咳嗽时间、痰的颜色这些细节,比照搬书本案例管用多了。
-
药物搭配要组CP 前两天药房小妹跟我吐槽:"您开的方子怎么老有当归配黄芪?"这不废话么!这对黄金搭档一个补血一个补气,就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和猪八戒,一个冲锋陷阵一个后勤保障,再比如说治疗失眠,酸枣仁配茯苓就像钥匙配锁芯,缺一不可,记住常见药对能省不少事。
-
药量调整玩平衡术 有个规律得记牢:南方人用药量普遍比北方轻,小孩剂量要比成人小,体虚的要比健壮的少,上个月有个东北大汉来看胃痛,按照常规剂量开了三剂,结果他说一点反应都没有,后来把每味药都加了三分之一,立马见效,这就跟喝酒一样,山东人和广东人的酒量能一样吗?
高手都在用的实战技巧
-
参考名方要会变通 玉屏风散谁都认识,但遇上出汗特别多的患者,我会把防风换成浮小麦;四物汤调理月经,碰到痛经严重的就加延胡索,这就好比肯德基的配方炸鸡,到了中国也得加点老抽调味不是?
-
特殊人群要有专用方 孕妇、哺乳期、儿童这些特殊群体,用药得慎之又慎,去年给哺乳期妈妈治乳腺炎,特意选了路路通、丝瓜络这些药食同源的药材,既有效又不影响喂奶,这就像给孕妇做饭,辣椒味精都得忌口。
-
季节变化要懂变通 同样是治疗腹泻,夏天可能用香薷饮祛暑湿,冬天就要换成附子理中丸温阳,这跟穿衣服似的,三伏天穿羽绒服那不是找罪受吗?
新手最容易踩的坑 千万别当"搬运工"!有次看见年轻医生给所有便秘患者都开大承气汤,这哪行啊?老年人长期便秘可能是气虚,学生党熬夜便秘可能是阴虚,照着CTRL+C、CV抄方子,不出事才怪!还有人迷信贵药材,动不动就上虫草人参,其实很多便宜药材搭配好了照样治病。
最后说个绝招:养成做医案的习惯,我师父当年教我,每看一个病人都把症状、用药、效果详细记下来,过段时间对比分析,这就像打游戏复盘,越总结越有经验,现在手机备忘录这么方便,随手记录也不费事。
临症组方这门手艺,三分靠书本,七分靠实践,刚开始可能会开"四不像"的方子,但只要多琢磨多总结,慢慢就能摸出门道,中医的精髓就在"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"这十二字诀,这可是张仲景老爷子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