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换季温差大,身边不少朋友都中了招,有人体温明明没到38.5℃却浑身酸疼,去医院化验血象又正常,这种时候其实可以试试老祖宗留下的调理智慧,今天就跟大家聊聊怎么用中药温和退低烧,都是咱们日常生活里常见的食材药材,特别接地气。
先分清楚"低烧"和"上火" 很多人额头有点烫就慌着吃退烧药,其实体温在37.3-38℃之间才算低烧,这时候别急着往医院跑,可以先观察:如果是吹风受凉后怕冷发抖,可能是风寒束表;要是伴随着嗓子干痛、舌苔发黄,多半是风热侵袭,就像我妈常说的:"着凉感冒喝姜汤,上火咳嗽喝梨汤",对症才能见效快。
厨房里就能找到的退热良方
-
生姜红糖水升级版 普通姜片煮水只能驱寒,想要退低烧得加两味:葱白连须3根(散寒通窍)、紫苏叶5克(解表),煮开后转小火焖5分钟,趁热喝到微微出汗,再盖好被子睡一觉,第二天鼻涕清了体温自然就降了,记得要喝温热的,放凉了反而寒气入体。
-
薄荷芦根茶 去菜市场买新鲜薄荷叶10克(干品减半),加上鲜芦根30克(药店干的也行),下锅煮沸3分钟即可,这杯茶特别适合午后低烧,既能清热又不伤胃,我同事上次37.8℃喝了两天,搭配淡盐粥,第三天就能正常上班了。
中成药的正确打开方式 很多人家里常备的小柴胡颗粒其实是退烧高手,但得记住:必须是舌苔薄白、不口渴的风寒型低烧才适用,如果是喉咙肿痛、舌尖红的风热症状,建议改用银翘片或者双黄连口服液,有个简单判断法:怕冷明显选小柴胡,嗓子疼优先银翘片。
食疗方里的大学问
-
冬瓜莲叶薏米汤 老冬瓜连皮切块,加新鲜莲叶2张(晒干的也可以),生薏米50克,炖煮1小时,这个方子特别适合暑湿引起的低烧,喝完尿多几次体温就下来了,去年三伏天我闺女37.6℃喝了两天,比吃西药还管用。
-
甘蔗马蹄饮 青皮甘蔗切段+马蹄8个去皮,水煮20分钟代茶饮,这属于润燥退热的法子,适合干咳少痰、嘴唇起皮的阴虚内热型低烧,注意别放冰糖,本身就有天然甜味。
这几个坑千万别踩 × 盲目捂汗:体温没超38.5℃千万别盖厚被,适当保暖就好 × 乱掺西药:中药退烧一般要2-4小时见效,不要急着加布洛芬 × 忽略补水:温水、米汤、苹果汁轮换喝,每天不少于1500ml × 吃油腻食物:小米粥、软烂面条才是最佳搭档
特别提醒:如果连续三天低烧不退,或者出现意识模糊、抽搐等症状,一定要及时去医院,普通人发烧其实是身体在排毒,只要不超过38.5℃且精神尚可,完全可以先尝试中医调理,我家祖传的退热手法是用蘸白酒的棉球擦脚心,配合掐少商穴,很多小孩低烧都能缓解。
最后教大家个简单穴位按摩法:拇指推天河水(从手腕到肘窝直线轻刮),每侧200下;食指和中指并拢按揉风池穴,顺时针打圈5分钟,这套组合拳对付38℃以下的低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