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在后台收到读者留言,问些"有没有什么食材能补气不上火""熬夜后该煮点什么养肝"之类的问题,翻着这些留言我突然想起,老祖宗早就把这些答案埋在土里了——那些长在地底下的根茎果实类中药材,才是真正的养生高手,今天就带大家认识几位"地下工作者",看看它们如何在润物细无声中守护我们的健康。
【第一部分:厨房里的中药明星】 要说最接地气的养生智慧,当属那些既能入药又能上餐桌的品种,就像广东人煲汤必放的玉竹,这种带着淡淡甜味的根茎,配上沙参、老鸭,炖出的汤水清润甘甜,记得去年去潮汕探店,发现当地糖水铺的秘方就是玉竹配银耳,滋阴效果比单纯喝燕窝羹还实在。
再说说北方人冬天离不开的甘草,这个被称为"国老"的药材,泡水喝能缓解咽喉不适,有次感冒喉咙痛,邻居张婶教我把甘草和梨一起蒸,没想到连吃三天就见效了,不过要提醒的是,高血压患者可别贪嘴,这甜口的东西含钾量可不低。
【第二部分:藏在深山的疗愈密码】 前年跟着采药人进秦岭,才真正见识到什么叫"天地精华",生长在阴湿处的黄精,九年才能形成鸡头黄精,当地人叫它"仙人粮",亲眼见过采药人如何辨别真假黄精——真品断面黏液多得像糯米糊,假货则干巴巴的,现在市面上的九蒸九晒黄精,都是经过古法炮制的,用来泡酒或者炖肉都合适。
还有种叫"川牛膝"的药材特别有意思,它的药用部位不是根而是根茎,老药农告诉我,真正的川牛膝表面有轮节,像竹子一样节节分明,以前在药店见过有人专门买回去泡酒,说是对付腰腿疼的老寒腿有奇效。
【第三部分:被误解的养生真相】 很多人以为越贵的药材越好,其实大错特错,就拿最常见的白茅根来说,田间地头随手就能挖到,但人家可是止血凉血的高手,小时候流鼻血,奶奶总是让我嚼几段鲜茅根,那股淡淡的草木香现在想起来还记着,不过要注意,体质虚寒的人可别长期喝茅根水,免得伤了阳气。
还有个常被误会的是何首乌,前几年总听说有人自己酿制首乌酒喝出毛病,其实未经炮制的生首乌含有蒽醌类物质,确实可能伤肝,但现在正规药店卖的都是经过黑豆汁蒸制的制首乌,用来炖鸡汤时加点枸杞红枣,对须发早白特别管用。
【第四部分:现代研究的惊喜发现】 最近看到份科研报告挺有意思,说党参里的多糖成分能调节肠道菌群,这让我想起山西老家的习俗,女人坐月子都要喝小米党参粥,现在想来,这哪是偏方啊,根本就是用微生物疗法调理身体呢!不过新鲜党参比较难保存,建议买干燥品,炖汤前用温水泡半小时就行。
还有研究说麦冬里的皂苷能保护心肌细胞,这倒应了中医说的"养阴清心",上个月陪老爸体检发现心率不齐,老中医开的方子里就有麦冬配丹参,现在我们家常备麦冬,泡茶时抓几粒,特别适合对着电脑久坐的上班族。
【第五部分:使用禁忌与保存秘诀】 虽说这些药材大多温和,但也不是万能钥匙,比如当归活血,孕妇可得忌口;苦参性寒,脾胃虚弱者要慎用,最保险的方法就是咨询中医师,别自己瞎琢磨,保存方面也有门道,像天麻、川贝这类怕潮的药材,最好用密封罐装着,放冰箱冷藏层,而像黄芪、甘草这些耐储存的,阴凉通风处就能放半年。
最近整理药柜时翻出个老物件——爷爷留下的紫砂药罐,突然发现这些根部药材最适合用陶器煎煮,金属锅会破坏有效成分,而砂锅能让药性慢慢释放,不过现代人用电药壶也方便,关键是要用冷水浸泡药材半小时,武火煮沸后转文火慢熬。
看着窗台上晾晒的中草药,突然觉得咱们祖辈传下来的养生智慧,远比进口保健品实在得多,这些默默生长在土地里的根果,承载着五千年的中医药文化,下次再路过中药房,不妨细细看看那些装在抽屉里的"土疙瘩",说不定哪个就是你要找的养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