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板,这根长得像鸽子头的东西是啥?"第一次在中药房见到川芎时,我指着玻璃罐里皱巴巴的灰褐色根茎问道,老药师笑着拿起一块递给我:"这可是活血化瘀的宝贝,《本草纲目》里都写着呢。"谁能想到这个其貌不扬的草根,竟是中医用了上千年的经典药材?
说起川芎的长相,确实有点特别,中药材川芎图片里常见的切片,外皮棕褐色带着油润光泽,断面像年轮蛋糕似的金黄纹路,闻着还有股特殊的辛香,整块根茎呈不规则团块状,表面布满瘤状突起,活像缩小版的生姜疙瘩,不过别嫌它丑,老药工都说"川芎鹰爪形,香气最浓",那些弯弯曲曲的爪子状根须,可是判断品质好坏的关键。
这味被历代医家推崇的"血中气药",最早能追溯到《神农本草经》,我查资料时发现,古代人用川芎可讲究了——唐朝孙思邈的方子里,它和当归是黄金搭档;宋代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里的"川芎茶调散",专治头痛鼻塞;到了李时珍那会儿,更总结出它能"上行头目,下调经水"的妙用,现在去中医院,医生开给痛经姑娘的"四物汤",川芎就是里面推动血行的关键角色。
别看川芎长得糙,用处可广着呢!前阵子我姨妈期头疼,老中医就开了川芎煮鸡蛋,把10克川芎片敲碎,和带壳鸡蛋一起煮15分钟,喝汤吃蛋,没想到连喝三天,不仅头不疼了,手脚冰凉的毛病也改善不少,后来才知道,这方子在民间传了上百年,专门对付"血瘀型头痛",不过要提醒一句,阴虚火旺的朋友可得悠着点,这玩意儿活血太猛,吃多了容易上火。
想买到好川芎也有门道,我跟着老药师学了几招:先看颜色,好的川芎切片应该是黄白色带淡棕纹,要是发黑或有霉斑千万别买;再闻气味,正宗的应该有浓郁的樟脑香,闻着刺鼻的可能是硫磺熏过的;最后摸质地,好的川芎片干燥易脆,要是发软黏手说明受潮变质了,现在药店里常见四川产的"抚芎"和贵州产的"黔芎",前者个头大药效猛,后者香味更醇厚,各有千秋。
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,很多年轻人开始用川芎泡脚,闺蜜小美就跟我说,她每天用15克川芎加艾叶煮水泡脚,半个月下来脸色红润了不少,不过我特意问了中医,人家说这招确实适合宫寒体寒的人,但高血压患者要慎用,看来老祖宗的东西,用对了是宝,用错了反而伤身。
说到保存,我可是交过学费的,有次图省事把川芎扔冰箱,结果三个月后拿出来全发霉了,老药师说这玩意儿得通风干燥处存放,最好装在透气纱布袋里,隔段时间拿出来晒晒太阳,要是发现长虫了也别慌,太阳底下暴晒半天,虫子自己就溜走了。
现在网上搜"中药材川芎图片",能看到各种形态的展示,有的拍整根带须的,有的特写切片纹理,还有的做成药膳摆盘,不过最让我震撼的,是看到故宫博物院藏的清代药匣子,里面整整齐齐码着泛黄的川芎根,瞬间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厚重,这些看似普通的草根,承载着五千年的治病救人智慧,想想就觉得神奇。
最近在研究药膳搭配,发现川芎和鲫鱼是绝配,做法挺简单:鲫鱼煎透后加开水,丢几片川芎、姜片,小火炖半小时,出锅前撒点枸杞,汤白如奶还带着淡淡药香,这汤特别适合久坐办公室的白领,既能缓解肩颈酸痛,又能预防静脉曲张,不过第一次喝要小心量,3-5克川芎就够了,毕竟活血过头可能会心慌。
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个事儿,去年陪老妈去挖过野生川芎,那东西长在海拔2000米的向阳坡地,叶子像芹菜又带点麻香,老药农告诉我们,栽培川芎要"三熟三生"——种子要熟,育苗土要生;移栽时要熟地,越冬要生土,这般讲究的种植法,难怪古人称其为"芎藭",谐音"穷穹"却能通达气血。
最后提醒各位,虽然川芎是好东西,但孕妇绝对不能碰!还有服用抗凝血药物的朋友,一定要问过医生再吃,就像老话说的"是药三分毒",咱们祖辈传下来的宝贝,得用对了地方才能显神通,下次去中药房,不妨仔细看看那些中药材川芎图片,说不定能从这些丑丑的根须里,读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