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妈,这锅卤水里放的八角咋有股药味?"小时候我总爱扒着灶台问,老妈边搅动深褐色的汤汁边笑:"傻娃,这八角啊本来就是中药铺里走出来的。"二十年过去,当我在超市调料区看见"甘草""草果"这些熟悉的名字时,突然惊觉老祖宗留下的调味智慧有多了不起。
咱们中国人用中药材当调料的历史,可比外卖软件早多了,西汉《淮南子》里就有"大壮之咸,新香之苏"的记载,这"苏"说的就是紫苏,到了宋朝,《东京梦华录》里记录的香料铺子,摆着的当归、肉桂比现在的网红奶茶店还热闹,这些带着药香的调料,早就在锅碗瓢盆里完成了从药材到美食的华丽转身。
先说家家户户都有的八角,这长得像星星的小家伙其实是木兰科植物的果实,北方人炖红烧肉离不开它,南方卤水更是把它当宝贝,您知道吗?这"大料"在中药铺里还有个正经名字——八角茴香,能温阳散寒,上次我风寒感冒,老妈往红糖姜水里加掰碎的八角,那带着甜香的热气钻到骨子里,比泡脚还管用。
要说厨房里的中药大佬,桂皮必须C位出道,这树皮卷成的筒筒,光是煮牛奶时飘出的香气就够治愈,记得在桂林吃米粉,店家现刨的桂皮片在热汤里翻滚,那股辛香混着米线的糯,让人忍不住舌头打颤,不过可别贪多,这温补肾阳的好东西,阴虚火旺的朋友可得悠着点。
川菜的灵魂花椒,可是个双面娇娃,青花椒的麻让人舌尖跳舞,红花椒的香能让口水决堤,去年在成都吃火锅,老板神秘兮兮地往香油碟里加了点粉末,入口才知是现磨的山奈,这味道像给舌头做了个泰式按摩,通气提神的效果堪比风油精,不过孕妇可得离它远点,这活血的劲儿太猛。
广东阿婆的砂锅里,陈皮绝对是隐藏王者,新会老陈皮泡发后,油室透亮得像琥珀,上周我咳嗽,邻居阿嬷塞来块十五年的陈皮,煮水时满屋都是晒过太阳的橘子香,这理气化痰的本事,比药店买的止咳糖浆还贴心,不过新鲜橘子皮可不能直接用,那叫"橘皮",晒足三年才配叫"陈皮"。
说到药膳界的扛把子,不得不提草果,这长满绒毛的果子,剖开后籽粒像黑珍珠,云南老乡教过我卤牛肉的秘诀:草果拍裂去籽,和牛肉一起小火慢炖,出锅时连平时不爱吃牛腩的闺女都抢着吃,说有股淡淡的烟熏香,不过这消食化积的猛将,肠胃虚弱的人可经不起折腾。
厨房角落里的丁香,绝对是闷骚型选手,这桃心形的小不点,含在嘴里能麻半天,潮汕人煮卤鹅必放,说是能压住禽类的腥臊,我试过在红茶里加两粒,那混合着肉桂香的气息,活脱脱把下午茶变成了养生局,但千万别被它的萌样骗了,3克就能让普通人上头,用量可得拿捏准。
最近迷上云南菜才发现,薄荷居然也是中药调料,景颇族的鬼鸡必须用新鲜薄荷叶铺底,那清凉感就像给嘴巴开了空调,夏天做凉拌菜时揪几片,立马升维成24小时清新口气神器,不过体虚怕冷的朋友要少吃,这辛凉解表的劲儿堪比随身带了个小风扇。
最让我服气的还是白芷,这美白届的扛把子居然也是炖肉神器,河南老家的胡辣汤,汤底必须用纱布包着白芷熬煮,上次感冒鼻塞,我偷学奶奶的方法,把白芷片塞进口罩里,那通窍的效果比鼻贴强十倍,不过这物极必反的主儿,每天超过10克能让皮肤变黄,爱美的姐妹可别贪杯。
这些藏在调味罐里的中药高手,个个都是行走的养生秘籍,但咱们也得讲究个度,就像吃补品不能当饭吃,阴虚火旺的少碰八角桂皮,湿热体质离花椒远点,孕妇见了砂仁要绕道,最好的方法就是跟着四季走,冬天温补夏天清热,让这些带着药香的调料,悄悄给身体开个小灶。
下次逛调料区的时候,您不妨多瞅瞅那些贴着"中药材"标签的瓶瓶罐罐,它们可不只是厨房里的配角,更是老祖宗留在我们味蕾上的健康密码,毕竟这年头,能一边满足口腹之欲一边调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