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走,去药都转转!"这句话大概是每个亳州娃童年最熟悉的邀约,在这座满城药香的城市里,中药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,而是家家户户过日子的必需品,今天咱就唠唠那些刻在亳州人基因里的"救命仙草",看看你被哪种药香喂大~
亳菊:泡茶喝出玻璃胃 要说亳州人的养生标配,必定是春天采的亳菊,不同于杭白菊的妖娆,咱们本土菊花朵小芯黄,泡开水后汤色澄黄透亮,小时候发烧咳嗽,奶奶总揪几朵晒干的亳菊,加点冰糖炖梨,那股子清甜带着草木香,比什么止咳糖浆都管用,现在年轻人熬夜枸杞配菊花,殊不知正宗的亳菊配上古井贡酒泡成的药酒,才是专治老寒腿的绝配。
白芍:姑娘坐月子的"十全大补丸" 走在十八里镇的田间地头,一片片白晃晃的就是芍药花海,不过咱亳州人可舍不得拿观赏芍药入药,地道的白芍都是黑黢黢的根块,隔壁王婶生二胎时,婆婆拎来两斤炮制过的白芍片,说这是祖传的月子宝,切薄片炖土鸡,产后虚汗多的人连吃三天就能下床遛弯——当然这是老一辈的说法,现在医院可不兴这个。
丹皮:厨房里的天然防腐剂 牡丹皮在亳州人家有双重身份,既是药铺柜台上的常客,也是腊肉坛子里的秘密武器,把晒干的丹皮掰成小块,跟花椒一起缝进纱布包,往腌肉缸里一丢,半年都不会坏,前街张记牛肉铺的老板跟我透露,他们卤牛腱子必放丹皮,说是能让肉质紧实带点回甘,不过孕妇可得小心,这玩意儿活血得很。
茯苓:梅雨季的除湿神器 每年黄梅天,家家户户窗台上都会摆出"茯苓阵",把拳头大的茯苓块放在搪瓷盘里,底下垫着报纸吸潮,整个屋子都弥漫着松香味,记得初中住校那会儿,老妈给我塞了包茯苓粉,说要掺在粥里喝,结果被室友当成减肥秘方哄抢一空,现在想想那玩意儿确实比代餐粉靠谱。
薄荷:夏天的天然空调机 要说最接地气的亳药,非薄荷莫属,菜市拐角的老陈家每年端午节前卖薄荷苗,五分钱一捆,家家阳台上都种着几盆,掐枝桠泡茶能败火,揉碎了敷额头退烧,还能当空气清新剂,去年网红奶茶店推出"亳州薄荷冰",其实就跟咱们小时候偷摘邻居家薄荷叶嚼着玩的味道一模一样。
板蓝根:疫情时期的硬通货 2020年那阵仗大家都记得,药店门口排长队买板蓝根的盛况,亳州人倒是淡定,自家院子里随便刨两棵就能晒一大筐,不过真正懂行的都知道,冬至前后采挖的两年生鲜根药效最佳,现在物流发达,上海亲戚总让我寄"亳州特供版",其实就是裹着红泥的原生根,没有药房那种切得齐整的尴尬。
在亳州逛中药市场就像逛菜市场,大爷大妈砍价比选青菜还熟练,不过如今年轻人更爱网购切片人参、破壁灵芝孢子粉这些"轻奢养生品",反倒是老辈人守着陶罐熬药膏的手艺快要失传,下次回家别忘了翻翻姥姥的针线筐,保不齐能找到装着当归片的玻璃瓶,那可是专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