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嘶——好烫!"这是我从小到大听过最多遍的惨叫,上个月炒板栗时又被油星子偷袭,看着红肿起泡的手指,突然想起老中医爷爷说的那句话:"厨房里治烫伤的东西多着呢,非得往医院跑?"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藏在生活里的中药急救妙招,保证你听完就能在家就地取材。
【被烫伤后的三大致命错误】 很多人被烫了第一反应就是冲冷水,其实大错特错!去年邻居家小孩打翻火锅,当妈的直接拿冰块敷,结果三分钟不到水泡就鼓起来了,正确做法应该是用流动的凉水冲15-20分钟,记住是"凉水"不是冰水,温度控制在15℃左右最合适。
第二个坑是乱涂牙膏酱油,表姐婚礼前试婚纱被熨斗烫出红印,听信偏方抹了半瓶酱油,结果第二天整个胳膊肿成馒头,这些深色调料不仅影响医生判断伤情,还可能引发感染。
最要命的是戳破水泡,公司茶水间常年备着针线盒,上次看见行政姐姐帮同事挑破水泡,当场差点没晕过去,完整的水泡皮可是最好的保护层,随便撕掉等于给细菌开大门。
【祖传秘方大公开】 说回正题,我奶奶那辈人处理烫伤就爱用金银花,去年暑假小侄子打翻开水壶,奶奶不慌不忙揪了几朵院子里的金银花,捣碎敷在红肿处,小家伙哭嚎声立马小了一半,第二天起来居然没起水泡,后来查资料才知道,金银花含有绿原酸,能快速降低皮肤温度,比某些网红药膏还管用。
冰片绝对是上帝给烫伤患者的彩蛋,药店三块钱一盒的冰硼散,关键时刻比任何麻醉剂都顶用,记得有次拍短视频被灯光灼伤脖子,撒了点冰片粉瞬间清凉,导演还以为我用了特效化妆术,不过要注意,这玩意儿见光死,得装在棕色玻璃瓶里保存。
要说最万能的还得是紫草油,我妈每年都采山里野生紫草泡香油,那个深紫色玻璃罐就是我的安全盾,上周煎饺子被油溅到手背,厚涂三层紫草油,半小时后该刷碗刷碗,当晚照常打游戏,现在办公室抽屉里永远备着棉签蘸紫草油,谁被咖啡烫了立马变身田螺姑娘。
【菜市场就能买到的药材】 别以为中药都得去药房抓,菜市场转悠一圈收获更大,春天买蒲公英时多囤两斤,晒干揉碎就是现成的烫伤粉,上礼拜邻居阿姨被卷发棒烫到眼皮,我用蒲公英碎兑蜂蜜给她敷上,第二天消肿速度惊呆美容师。
夏天消暑的绿豆也能救命,去年露营煮绿豆汤忘关火,锅底烧穿烫红了手掌,紧急时刻把煮熟的绿豆碾成泥,混合鸡蛋清敷伤口,那叫一个凉爽,不过要提醒各位,发芽的绿豆千万别用,毒素比烫伤还可怕。
秋冬季节必备的芦荟胶其实可以自己榨,小区花坛摘片芦荟,削掉绿皮挤凝胶,比某韩妆品牌新鲜十倍,但千万注意,芦荟品种要选对,超市卖的观赏芦荟不能食用也不能外敷,认准库拉索芦荟才安全。
【冷门但好用的土方法】 说到冬瓜皮很多人都扔了吧?下次炖汤记得留块皮,晒干存冰箱,这玩意看似普通,遇到轻度烫伤却是个宝,去年过年被鞭炮火星烫到脸,外婆掏出珍藏的冬瓜皮炭,研磨成细粉调温水敷脸,凉丝丝的感觉至今难忘。
还有端午节剩的艾草灰别倒!这黑乎乎的东西可是天然抗生素,同事做艾灸不小心烫出水泡,我把艾草灰拌麻油给她涂上,三天结痂不说还没留疤,不过新艾草灰火力太猛,得用陈年艾草灰才温和。
最绝的要数灶心土,农村土灶底下那层焦黑的土,别看其貌不扬,对付烫伤有奇效,小时候玩火烫到手,奶奶抓把灶心土按伤口上,疼痛感秒变钝感,现在想想,这不就是古代版的云南白药么?
【划重点保命指南】 说了这么多,必须强调几点保命法则,烫伤面积超过手掌大小必须去医院,特别是脸部、关节、会阴部这些敏感位置,糖尿病患者被烫更要警惕,去年我爸泡脚烫伤脚背,仗着血糖控制得好拖了两天,结果引发蜂窝组织炎住院半个月。
伤口愈合期间要忌口,羊肉海鲜辛辣一律绕道走,隔壁王叔吃火锅烫了腿,天天麻辣小龙虾配啤酒,结果两周都没好还留了硬币大的疤,多吃点西红柿鸡蛋汤,维生素C促进修复杠杠的。
最后说个冷知识:烫伤后72小时才是关键期,别以为当天处理好就万事大吉,第三天凌晨三点才是最容易感染的时候,建议头三天每天换三次药,睡觉前一定要重新消毒包扎。
这些年来试过的中药少说也有二三十种,从五毛钱的薄荷脑到上百元的雪莲膏,效果最好的往往都是最便宜的,现在家里急救箱除了创可贴,永远备着小袋金银花、紫草油和冰片粉,说到底,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真没骗人,关键时候能省不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