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有人在后台问"乌为是什么中药",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个词我也愣了三秒,毕竟翻了这么多年古籍,还真没在《本草纲目》里找到过"乌为"这味药,不过既然大家好奇,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——到底是古人留了一手,还是哪里出了岔子?
从药房奇遇说起
上个月去杭州河坊街抓药,正撞见老药师对着方子挠头,凑近一看药方上赫然写着"乌为三钱",老头却把铅笔夹在耳朵后,嘴里念叨着:"这是哪个新来的大夫写的谐音梗?"原来他当机立断换成了"乌药",这事儿让我突然明白,所谓"乌为"可能就是民间对某些黑色药材的代称。
那些年我们追过的"乌"系中药
要说中药里的黑色军团,那可都是狠角色,首推何首乌,这玩意儿在《永乐大典》里就被记载能"黑须发,悦颜色",我老家有个偏方,用黑豆拌首乌炖猪蹄,说是吃三个月能让少白头返青,虽然我没试过,但隔壁王婶确实顶着一头乌发去跳了广场舞。
再说乌药,这味药在浙江天台山一带都是当宝贝供着,去年跟着采药队进山,老药农教我认箭杆乌药的诀窍:"叶子揉碎了闻着像薄荷糖,根茎切开有香樟木的味道",他们祖传的跌打酒配方里,乌药配红花就是黄金搭档。
还有乌梅这酸溜溜的小东西,别看它现在被奶茶店捧成网红,当年张仲景在《伤寒论》里可是正经用它治久痢,记得小时候拉肚子,奶奶总拿乌梅煨冰糖,那股子酸甜劲儿现在想起来还流口水。
药铺里的文字游戏
其实中医开方向来爱玩谐音梗,就像前几年网络热传的"当归(应当归)",还有给打工人开的"续断"方子,仔细想想,"乌为"说不定是某个郎中随手写的艺名,毕竟正规药典里可查不到这名字,倒是有些地方会把制何首乌叫做"九蒸乌",把熟地黄唤作"乌精",这些俗称倒有可能被传成了"乌为"。
黑色药材的养生密码
虽说"乌为"可能是个美丽误会,但黑色入药确有讲究,五行里黑色属水,对应肾脏,所以黑芝麻、黑豆这些黑色食物都被当成补肾圣品,我认识个健身教练,每天雷打不动吃把黑枸杞泡水,四十岁的人了头发还黑得跟漆刷似的。
不过要提醒一句,何首乌生用有毒可不是闹着玩的,前年医院收治过个听偏方的患者,自己挖野首乌炖汤喝,结果中毒住进ICU,所以即便是黑色药材,也得遵医嘱按规矩炮制。
寻药记:追踪乌药之旅
为了验证乌药的真实身份,特意跑了趟浙江磐安,当地药农带着钻进云雾缭绕的山谷,指着岩缝里丛生的细叶植物说:"这就是正宗的乌药,晒干后断面焦黑才值钱",他们祖传的炮制手法更是讲究,九蒸九晒后的乌药片能卖出黄金价。
最有意思的是在药市遇见个台湾来的中医师,他翻着大陆药典直摇头:"你们把乌药和台乌药分这么清,在我们那边都叫广藿香乌药饮",看来两岸三地对"乌"字辈药材的理解各有妙处。
现代养生的新玩法
现在年轻人流行用黑色食材做养生特调,上次在小红书学了个"乌发三宝饮":黑豆+黑米+黑芝麻现磨,加点红糖调味,连着喝了两周,同事非说我脸色比之前透亮,虽然不知道是心理作用还是真有效,但这黑乎乎的养生汤喝着确实踏实。
不过要真想靠这些黑色药材调理身体,还是得找靠谱中医把脉,就像我邻居李叔,天天拿何首乌泡酒,结果喝出肝损伤,所以说中药虽好,但乱补不如不补。
写到这儿突然想起个事儿,前两天在孔网淘到本民国时期的《药性歌诀》,里面真藏着首打油诗:"乌药顺气保安康,首乌滋阴鬓角霜,莫道此物名不见,街头巷尾有真章",看来早在百年前,就有人玩转这种文字游戏了,各位要是再看见药方上有"乌为"二字,不妨学学老药师的智慧——问问清楚,看看上下文,保不齐又是哪位大夫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