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这天气忽冷忽热,办公室里咳嗽打喷嚏的人又多起来了,前几天隔壁王姐发烧到39度,医院查了一圈说是病毒性感冒,输液三天还不见好,最后找了个老中医,三副药喝下去居然退烧了,你说神不神?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老祖宗对付"伤寒"的绝招,这些方法可是救了几千年的中国人。
要说伤寒这个病,放在古代那就是要命的大病,不过咱们中医老祖宗早就摸透了它的脾气,张仲景写的《伤寒论》到现在还是医学院的必修课,您可别以为"伤寒"就是受凉感冒,古人说的伤寒包括了所有外感热病,像现在的流感、新冠这些急性传染病,在中医眼里都算广义的伤寒范畴。
去年冬天我亲眼见过一个事特别震撼,小区门口卖早点的李大爷突然浑身发冷、哆嗦得不行,摊煎饼的手都端不稳,他儿子急得要送医院,老爷子硬是不肯,自己摸出个小布包,倒出几片麻黄、桂枝、杏仁,加上两勺红糖,开水冲了喝下去,您还别说,裹着被子睡了一觉,第二天照常出摊,这就是张仲景麻黄汤的威力,对付风寒束表引起的高烧怕冷,千年验方就是管用。
说到麻黄汤,这可是中医急救的经典方,麻黄发汗解表,杏仁降气平喘,桂枝调和营卫,甘草缓和药性,这四味药配在一起,就像给身体派了支特种兵部队,专门攻破寒邪的防线,不过现在药店买麻黄需要登记,倒是可以理解,毕竟这味药发汗力度太猛,体质虚弱的人用了可能会虚脱。
前阵子我表弟从南方出差回来,带着一身暑湿感冒,又是头疼又是恶心,吃了西药不管用,我奶奶一看他舌苔黄腻,马上抓了藿香、佩兰、薄荷这几样,煮了锅芳香化湿的茶,没想到表弟当水喝了两天,居然活蹦乱跳了,这让我想起《伤寒论》里说的"病有发热恶寒者,发于阳也;无热恶寒者,发于阴也",同样是感冒,南方潮湿和北方干燥的治法完全不同。
现在很多人觉得中药慢,其实关键要看怎么用,去年疫情时候,不少中医馆连夜熬制辟瘟饮,苍术、艾叶、藿香、金银花这几味药煮成大锅汤,免费发给街坊邻居,我们小区那个浴池老板,每天给顾客发纸杯装的药茶,他说这比消毒水管用多了,事实证明确实如此,整个市场几十个摊位,就他家没出现过阳性病例。
说到预防伤寒,古人比我们会过日子,端午节挂艾草不是迷信,艾叶烟熏能杀菌消毒;三伏天晒背不是闲的,这是借阳气排寒湿;冬至吃饺子也有讲究,韭菜温阳正好对抗数九寒天,这些生活智慧都是老祖宗拿命换来的经验,比现在朋友圈传的养生谣言靠谱多了。
现在有些年轻人不信中医,觉得把脉看病不靠谱,我同事小林上次肠胃型感冒,上吐下泻去医院打针,结果过敏起疹子,后来找中医扎了足三里,灸了中脘穴,又开了姜半夏、黄连、苏梗这些药,半天就止住呕吐,现在她包里常年备着保和丸,说这才是最有效的急救药。
最近看新闻说某地发现禽流感,我突然想起《伤寒论》里的"青龙汤",这方子治外寒内饮特别灵,比如现在很多人吹空调喝冷饮,表面怕风又怕冷,喉咙里还有痰鸣声,这种寒包火的体质最适合用,不过现在药店买的中成药可能剂量不够,最好找大夫根据体质调整药量。
说到底,中医治病就像开门锁,辨证准确了,方子才能对得上,就像同是发烧,有人需要发汗,有人需要清热,有人得先祛湿,去年我家对门小孩积食发烧,舌苔厚得像豆腐渣,用小柴胡颗粒就不对路,后来改用保和丸加山楂麦芽,当天就退烧了,这说明治病得看人下菜碟,不能见热就清热。
现在回头看张仲景的六经辨证,太阳病对应感冒初起,阳明病是高热阶段,少阳病属于半表半里...这套理论放到现在依然管用,就拿最近流行的二阳来说,很多人嗓子疼得像刀割,但只要摸着脉浮紧、怕冷明显,照样能用葛根汤加减,关键是要找到靠谱的中医,现在江湖郎中太多,真懂经方的反而难找。
最后说个实用的小窍门:家里常备点紫苏叶,这东西既是香料又是药材,着凉初期用开水泡着喝,加点生姜效果更好,上次我淋雨后浑身发紧,喝了两杯苏叶茶,盖上被子睡一觉,第二天跟没事人似的,这可比吃抗生素省心多了,关键是没有副作用。
老祖宗留下的这些东西,都是拿人命试出来的真本事,现在西医指标检测再先进,遇上病毒变异还是要靠疫苗,咱们中医不讲杀菌,但能调节人体正气,让身体自己恢复战斗力,所以说伤寒不可怕,可怕的是忘了老祖宗的智慧,下次着凉别急着吃西药,不妨试试这些千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