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听人说"喝中药把津液都喝没了",搞得大家一提中药就紧张,其实这事儿真不能全怪中药,但确实值得好好聊聊,咱们先不急着下结论,今天带你把这事儿掰扯明白。
先说说这"津液"到底是个啥,在中医眼里,这玩意儿可比你想象的金贵多了,简单说就是身体里的"润滑油",口水、眼泪、汗液、消化液这些都算,要是津液充足,皮肤水润、嘴巴不干、上厕所顺畅,整个人都水灵灵的,可要是亏了虚了,那嘴唇起皮、嗓子冒烟、大便干硬这些毛病全找上门。
那为啥有人喝中药会越喝越干呢?这里头学问可大了,有的中药本身就带"燥性",比如常见的茯苓、白术这些健脾祛湿的药,就像烘干机似的把湿气带走,可要是体内湿气没那么重,或者剂量没把控好,就容易把正常津液也给"抽干",还有人长期喝温补的药,人参、黄芪这些大热药,对阴虚火旺的人就像火上浇油,烧得津液直冒泡。
举个身边的例子,我邻居王姐去年总感觉浑身没劲,去看中医说是脾虚湿重,开了附子理中汤,结果喝了两周是精神了,但嘴干得厉害,半夜渴得要起床喝水,这就是典型的温阳过度,把本该保留的津液也给蒸发了,后来大夫赶紧加了麦冬、玉竹这些滋阴的药,这才缓过来。
不过别把锅全甩给中药,有些情况真是"里应外合",现在人熬夜、吃烧烤、刷手机到半夜,这些习惯都在偷偷耗你的阴液,中药可能只是最后一根稻草,把原本就摇摇欲坠的津液储备给压垮了,就像手机电量本来就剩10%,还非要边充电边玩游戏,电池能不报废吗?
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伤着津液了呢?这几个信号要警惕:舌头发红像被烫过,手心脚心发热,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,小便发黄还少得可怜,这时候就得注意了,别等出现便秘、痔疮这些"并发症"才着急。
补救办法倒也有不少,最简单的就是多喝水,但别牛饮!要小口慢咽,温水最佳,煮粥时抓把百合、莲子、银耳,这些食材天生就是津液的"加油站",实在难受可以含块冰糖,虽然治标不治本,但能应急,关键还是要找大夫调整方子,该加滋阴药就得加,别死守原方。
说到预防,重点在"对症"二字,同样是口干,有人是实火有人是虚火,搞错了反而雪上加霜,比如经常口腔溃疡的可能是心火旺,这时候用导赤散就比盲目喝菊花茶管用,还有那些天天对着电脑的上班族,眼睛干涩别光滴眼药水,喝点枸杞菊花茶才是从根上解决。
最后说句实在话,中药不是毒药,但也不是保健品,觉得身子虚想调理没问题,但千万别自己当大夫,找个靠谱的中医望闻问切,把体质摸透了再开方,真正有效的中药喝着应该越来越舒服,要是越喝越难受,赶紧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