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听说有些中药特别'热',吃了容易上火,到底哪些算大热性的?"今天咱们就来盘一盘中医里的"烈火战队",不过先说清楚,这些药都是双刃剑,用对了是神药,用错了可能伤身,建议收藏前先转发给中医朋友确认体质!
附子:中药界的"火炉" 说到大热中药,附子绝对C位出道,这个长得像黑炭块的家伙,可是"回阳救逆第一品药",老辈人常说"附子有毒,但能起死回生",它就像武侠小说里的九阳真经,能把冻僵的阳气瞬间点燃,不过现在药店卖的都是炮附子,毒性小了很多,但高血压患者可得绕道走。
肉桂:暖男型选手 别被超市里的肉桂粉骗了,真正的肉桂皮可是纯爷们,宫寒痛经、手脚冰凉的姐妹们注意了,肉桂泡水喝比暖宝宝管用十倍,但油头满面、半夜盗汗的兄弟可别跟风,小心补成喷火哪吒,记住口诀:舌淡苔白用肉桂,舌红少苔快撤退。
干姜:生姜的"老年加强版" 都说"姜还是老的辣",晒干的生姜(干姜)可比生鲜猛多了,拉肚子急救包里常备它,熬姜汤时加两片就能止泻,不过现在人普遍爱吃水果冷饮,十个人里有八个是阴虚火旺,这种体质碰干姜就像往汽油桶里扔火柴。
花椒:厨房里的隐形杀手 麻麻辣辣的花椒其实是温里药,火锅里撒一把既能去腥又能暖胃,但你知道吗?四川人吃火锅必放花椒是有原因的——当地湿气重,正好用辛热之物对抗,要是北方干燥地区的伙计天天吃花椒炖鸡,估计嘴角立马冒火泡。
吴茱萸:头痛克星 这个名字听着像化学药品的中药,其实是治疗偏头痛的宝藏,特别是那种吹风就疼、冬天加重的头痛,吴茱萸泡脚比吃止痛药还管用,不过它的味道极其苦涩,泡完脚记得开窗通风,不然满屋子都是"中草药味的螺蛳粉"。
高良姜:胃寒者的救星 知道为啥凉皮摊总爱放高良姜吗?这东西专治吃冰棍导致的胃抽筋,配上香附更是经典组合,一个负责暖胃,一个负责理气,堪称肠胃界的"太极双侠",但胃酸过多的人要小心,这俩家伙可能会让你烧心到怀疑人生。
丁香:古代的口气清新剂 别以为丁香只能治胃溃疡,人家正经身份是温肾助阳的猛将,含颗丁香能快速压制口臭,但这招只适合真正阳虚的人,年轻人要是跟着学,当心补出满脸青春痘,到时候别怪我没提醒。
川乌:外敷内服两相宜 风湿骨痛患者的老朋友,泡酒擦关节效果一流,但千万记住:生川乌有毒!去年就有大爷拿生川乌泡药酒,结果全家喝出幻觉进医院,现在药店卖的都是制川乌,毒性小了,但该有的敬畏之心还得有。
草乌:川乌的暴躁表弟 这俩兄弟经常组队出现,但草乌的毒性更猛,民间偏方喜欢用它治关节炎,但每年都有人因此中毒,最离谱的是有人用草乌煮羊肉,结果整桌人都进了ICU——这哪是吃饭,简直是在玩命。
硫黄:臭豆腐味的壮阳药 没错,就是那个闻起来像臭鸡蛋的硫黄,古代青楼女子常用它避孕,现在某些保健品偷偷加它壮阳,虽然确实能提升阳气,但长期用会重金属中毒,搞不好头发掉光、脸色蜡黄,活脱脱变成"毒哥哥"。
说了这么多,其实大热中药就像熊熊篝火,在冰天雪地里能救命,但在夏天烤红薯非得烫出泡,现代人十个有九个是"上热下寒",看着手脚冰凉其实内脏有火,这时候瞎补大热药,相当于给火山浇汽油,建议大家先找中医把脉,别自己当试验田,养生如炒菜,火候过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