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大夫,我这脚脖子发黑溃烂半年了,西医说要截肢,真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?"在省中医院血管外科的诊室里,56岁的张大爷攥着诊断书,眼圈泛红地问道,这场景,在脉管炎专科门诊几乎每天都在上演,作为扎根临床三十年的中医血管病专家,我想和大家聊聊这个被称作"不死的癌症"的疑难杂症——脉管炎究竟能不能用中医中药治疗。
让人痛不欲生的"血栓闭塞性脉管炎" 要说清这个问题,得先明白脉管炎到底是啥病,这就是发生在四肢中小动静脉的炎症性疾病,多见于长期吸烟的青壮年男性,早期可能只是手脚发凉麻木,慢慢会出现间歇性跛行,走到200米腿就疼得走不动,到了后期,脚趾发黑坏死,伤口流脓淌水,连床单都被渗液浸透,那种钻心的疼,试过的人都说比生孩子还折磨人。
西医目前主要靠扩血管药、抗血小板药,严重时就得截肢,可很多患者就像张大爷这样,吃了大把西药还是控制不住病情,这时候总有人打听:"听说中药能治这个病?"要回答这个问题,得从中医怎么看脉管炎说起。
老祖宗眼里的"脱疽"病 在《黄帝内经》里,这种病被归为"脱痈"范畴,古人发现这类患者多有寒湿体质,加上长期烟酒损伤阳气,导致气血运行不畅,就像冬天里的水管,水温低了油脂凝结,血液在血管里也会"冻住",中医治疗讲究"温阳散寒、活血通络",相当于给血管"加热融冰"。
我接诊过最年轻的患者才28岁,是个货车司机,常年熬夜抽烟,就诊时右小腿已经出现紫斑,夜里疼得直撞墙,给他开的方子里,附子、肉桂这些大热药打底,配合丹参、川芎活血化瘀,再加黄芪补气推动血行,三个月后复诊,原本发黑的脚背长出了新肉芽,他自己都说没想到中药真能"救腿"。
那些年见证过的中医奇迹 在病房走廊挂着一面锦旗,是去年出院的王师傅送的,他双下肢动脉闭塞,西医建议做支架,但我们用"四妙勇安汤"加减,重用金银花、玄参清热解毒,当归、赤芍养血活血,配合外用"生肌玉红膏",两个月后溃疡面收口,现在他能每天晨练五公里,这类案例不是个例,关键要找准证型。
不过话说回来,中医也不是万能灵药,有位李大哥听信偏方,自己采草药泡酒喝,结果中毒住院,还有人迷信"放血疗法",导致感染加重,这些教训告诉我们,中医治疗必须遵循辨证施治原则,就像钥匙开锁,得对上病症的"锁孔"才行。
中西医结合才是硬道理 现在咱们医院都是"两条腿走路",急性期该用抗生素控制感染,该手术取栓就手术,但在稳定期,中药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,比如用桂枝、细辛泡脚改善末梢循环,口服桃红四物汤预防复发,特别是对于糖尿病合并脉管炎的患者,中药调理血糖的同时还能保护血管内皮。
最近收治的赵阿姨特别典型,她右足坏疽伴有高血压,我们给她用"阳和汤"温经散寒,配合西医降压药,两周后疼痛减轻,一个月创面开始愈合,她说现在终于能安心睡整觉了,以前半夜总疼醒。
想用中药治疗?这些坑千万别踩
- 别盲目相信"秘方":网上流传的蜈蚣粉、水蛭胶囊不是人人适用,用错反而伤身
- 戒烟比吃药更重要:有个小伙子中药停了都不戒菸,最后照样截肢
- 保暖要到位:见过患者冬天穿露趾拖鞋出门,这等于给血管"雪上加霜"
- 坚持治疗:中药起效慢,吃两天停三天不如不治
写到这里,窗外飘着细雨,诊室里又来了新患者,看着他们蹒跚的脚步,我总想起张仲景在《伤寒论》里说的:"上工治未病",对于脉管炎这个磨人精,最好的治疗其实是早预防,如果您或者家人有手脚发凉、莫名疼痛的症状,千万别拖到溃烂才就医,中医中药确实能为很多患者保住肢体,但前提是规范治疗、持之以恒,毕竟,我们的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不仅是药方,更是防患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