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师傅,这味药在南方叫蛇包谷,在北方却叫麻舌头?"刚入师门时,我盯着药屉里灰褐色的块根满脸困惑,老药师笑着捻起一片切片:"小子,这可是天南星,江湖名号多着呢!"
藏在古书里的"千面侠客"
《本草经集注》里记载的"虎掌",《开宝本草》提到的"三棒子",说的都是同个药灵,这味被历代医家称为"祛风痰圣手"的药材,光是典籍里就有二十多个雅称,在四川它叫"麻芋果",到了江浙沿海又成了"蛇六谷",西北药农还惯称"野包谷"。
最有趣的当属"鬼南星"这个诨号,相传古代药商为防小人觊觎,故意给贵重药材取些晦气名字,就像当归要唤"妇脉草",人参得叫"鬼盖",天南星自然也被安上"鬼南星"的称号,倒是平添几分神秘色彩。
地域方言里的"百变星君"
去年在云南采药,听见山民喊它"一把伞",凑近细看,果然茎顶叶轮生如伞盖,贵州同行却笑着说:"我们那儿叫'狗爪半夏',你看这根须像不像小狗挠的印子?"后来在安微亳州药市,又见标牌写着"中台"——原来当地把形似佛座的块茎称作"中台七叶"。
这些生动的俗名往往暗藏玄机,东北人称的"山苞米",是因成熟果实酷似玉米粒;湖南人说的"蛇磨芋",则源于其解毒功效与魔芋相似,最形象的当属"金包银",特指经过明矾水浸泡后外白内黄的加工品。
药典之外的"江湖传说"
在浙南山区,采药人管野生南星叫"龙爪草",传说古时有巨蟒盘踞药山,鳞片脱落处生出此物,故带"龙"字,而广东凉茶铺常挂的"石芋头",实则是本地人对天南星的昵称,因其块茎质地坚硬如石。
有些别名藏着用药智慧。"蛇遇散"是民间对付蛇虫咬伤的验方,"破伤风克星"则直指其祛风定惊的奇效,更有意思的是"三步跳",据说生嚼此物会麻得连退三步,警示世人不可轻尝。
辨名识药的门道
别看别名繁多,认准三个诀窍便不会迷路:观叶如"掌"(虎掌状),看根似"卵"(椭圆形块根),闻之有"麻"(久嚼刺喉),若见药材表面布满圆点,便是地道的"珍珠南星";若带鱼尾痕迹,则是品质上乘的"乌蛇南星"。
老辈人常说:"识得南星千百面,方知中药深浅间。"这味从《神农本草经》走来的祛痰悍将,至今仍在风湿骨痛、中风痰壅的方剂里担纲重任,下次抓药时再听见"野半夏""蛇附子"之类的称谓,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