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处方30克是几钱?老中医教你看懂剂量玄机

一归堂 2025-04-30 科普健康 1603 0
A⁺AA⁻

"医生写的30到底是多少克啊?"这个问题看似简单,其实藏着不少门道,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中药计量那些事儿,看完这篇你不仅能搞懂30对应多少克,还能变成半个行家!

中药计量单位的千年演变 走在同仁堂抓过药的朋友都知道,中药房的秤砣上刻着"钱"和"克"双重刻度,这可不是随便标的,中药计量从古代的"两十六钱"制演变到现在的国际单位制,中间经历了复杂的变迁过程。

老辈人常说的"三碗水煮成一碗",这里的"碗"其实是模糊计量单位,古代中医用"分、厘、毫"来称量珍贵药材,用"两、钱、分"作为常规单位,直到1959年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》实施,才统一用公制单位"克"替代传统单位。

处方上的"30"到底怎么算? 现在回到最关键的问题:处方上的30具体指多少克?这里要分三种情况看:

  1. 当30后面跟着"克"字时:这就是国际单位,直接就是30克,相当于半两(旧制),比如治疗风寒感冒的麻黄汤,麻黄常用剂量就是9-30克。

  2. 当30单独出现时:通常是指30克,但要注意特殊标注,有些老中医会沿用"钱"的单位,这时候1钱≈3克,30钱就是90克,不过现在正规医院都要求标注单位,这种写法已经很少见了。

  3. 港澳台地区特殊情况:台湾用的"台两"1两=37.5克,香港用"港两"1两=37.8克,如果在这些地区开的处方,30可能指0.8两(约30克),需要特别留意。

常见药材的剂量密码 说到具体药材,30克的用量大有讲究,以黄芪为例,补气茶常用9-15克,而治疗中风后遗症的补阳还五汤,黄芪就要用到30-60克,再比如茯苓,健脾祛湿一般用10-15克,治水肿时要用到30克以上。

特别要注意毒性药材的剂量红线,像制川乌,每天用量不得超过15克;生附子更是要控制在3-15克之间,这些药材如果出现30克的剂量,一定要找开方医生确认。

老中医不会告诉你的细节

  1. 药材形态影响实际用量:同样是30克,草药类如益母草需要一大包,而阿胶只需要小小一块,因为阿胶密度大,实际体积比其他药材小很多。

  2. 煎煮方法改变有效剂量:矿石类药材要先煎,挥发性药材要后下,同样是30克薄荷,后下5分钟和煮20分钟,药效差三倍。

  3. 儿童剂量不是简单减半:小儿推拿专家王老师说过,给5岁孩子开方,30克的成人量要减到5-10克,不是简单的数学计算,要考虑稚阴稚阳的体质特点。

现代人该如何正确看待中药剂量 现在有些养生博主推荐"四物汤",让女生每天喝当归30克、川芎30克,这其实存在风险,正确做法应该是:熟地15克、当归10克、白芍10克、川芎6克,剂量配比要遵循君臣佐使的原则。

建议大家保存处方时做好标注:某年某月某日,某某医院,主治医师姓名,诊断结论,特别是慢性病患者,定期整理处方能发现剂量调整规律,比如治疗荨麻疹的方子,初期防风用30克,复发时可能调整到15克。

聪明吃中药的实用技巧

  1. 代煎药要问清加水量:正规药房会按1:10比例加水,3克药材加300毫升水,自己煎药记得用砂锅,不锈钢锅会影响药性。

  2. 特殊药材单独包:看到处方里有30克石膏、30克牡蛎这类矿物药,记得让药房单独包装先煎,不然会影响其他药材成分析出。

  3. 保存药渣有大用:别急着扔掉煎过的药渣,里面含有多糖成分,拿纱布包着敷关节,比热毛巾更有效,老中医张锡纯就常用这种方法治疗风湿痛。

最后说个真实案例:邻居李阿姨去年更年期潮热,某"神医"给她开方,其中浮小麦用到30克,结果喝了两周越来越虚,后来去省中医院才发现,浮小麦常规用量是15-30克,但体虚者应该从小剂量开始,这个教训告诉我们,看懂剂量只是第一步,关键还要懂得因人而异。

现在你再看到处方上的"30",应该知道要看单位、辨药材、问医嘱了吧?中药剂量就像炒菜放盐,多一分太咸,少一分无味,记住这个口诀:"看单位、识药材、问明白、存记录",才能让良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