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张,你这当归片在网上卖得比药店便宜三成,保真吗?"隔壁王婶举着手机冲进药店时,我正对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订单数字发愣,这个场景,放在五年前想都不敢想——祖辈传下来的中药铺子,如今天天跟快递小哥打交道。
要说这行当的变化,得从三年前那个暴雨天说起,店里积水漫过中药柜,虫草、人参蜷在水洼里泡汤,损失够买辆小货车,也就是那天,我咬牙注册了某电商平台,把店里滞销的陈皮、菊花往上头一放,没想到当天就卖出两百单。
现在打开购物软件,搜索"中药饮片"能蹦出上万家店铺,光我们县城,做电商的中药材商户就占四成,前街老李家的三七粉上了直播间,场场万人围观;对门周记药铺搞跨境,把枸杞卖到了东南亚,最绝的是村西王寡妇,人家把晾晒药材的过程拍成短视频,粉丝都喊她"药香西施"。
这行当藏着不少门道,前些日子有个小伙子买了黄芪,收货后投诉"颜色不对",我让他拍张对比图,原来他把硫磺熏过的劣质品和我们的无硫货混为一谈,现在店里每批饮片都带检测报告,直播时现场煎药验货,老主顾们常说:"网上买药就得认准这种敢亮家底的。"
物流更是让人操碎心,去年往新疆发阿胶,客户收到时化成黏糊糊的一团,后来我们给所有膏方配专用冰袋,发东北加厚泡沫箱,发两广附赠密封夹,现在跟快递站点的人都混熟了,看见"中药"字样的包裹会自动加贴"冷藏"标签。
别看现在热闹,当初推广时没少碰壁,我带着员工挨个社区教大妈们网购,结果人家攥着手机直摇头:"摸不着脉象咋开方?"转机出现在疫情那年,线上问诊爆火,我们配合中医馆推出"视频问诊+配方颗粒"套餐,订单量蹭蹭往上涨,现在每个月都有年轻白领下单"办公室养生茶",枸杞配菊花,党参搭红枣,说是"续命四件套"。
最近发现个新趋势——海外华人扎堆买中药,洛杉矶的陈先生定期采购艾灸条,东京的刘女士囤积酸枣仁治失眠,我们特意在详情页加了繁体字说明,还配上英文版《本草纲目》节选,海关那边也给面子,中药材属"健康食品"类目,通关比想象中顺利。
当然也有闹心事儿,上个月某网红主播推销"古法炮制"鹿茸片,结果被职业打假人盯上,我们赶紧自查,把祖传的炮制手法拍成纪录片,连爷爷当年用的铁碾子都搬进镜头,现在店铺首页挂着"非遗技艺"认证,退货率反而降了两成。
眼瞅着这行当越做越活泛,县里倒是先慌了神,去年突然要求所有网店必须取得"互联网药品交易许可证",吓得半个同行连夜下架商品,好在政策留了口子,允许"线上线下一致"的老店补办手续,现在我们柜台后头并排摆着《药品经营许可证》和《电商备案凭证》,跟对联似的。
最有意思的是年轻客群的玩法,0后小丫头买当归,顺带要刻着土味情话的定制包装;程序员小哥囤西洋参,指定要磨成咖啡豆形状,我们专门开发了"五行养生礼盒",木盒里嵌着金箔纸,装五种彩色饮片,七夕那周卖疯了。
站在仓库门口看叉车运货,成箱的茯苓、白术码得像小山,快递员喊着"张总,云南的松花粉到啦",我心里忽然冒出个念头:要不把后山那片蒲公英田改造成直播基地?风吹花海时,手机镜头里的中药世界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