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朋友圈被青海的"药财"故事刷屏了,在门源县青石嘴镇,曾经连片荒芜的脑山地带,如今蔓延着党参、黄芪的翠绿波浪;在玉树藏族自治州,海拔4000米的山坡上,红景天、雪莲等珍稀药材正沐浴着阳光,2023年青海省中药材产值突破58亿元的消息,让这片高寒土地上的"草药经济"彻底藏不住了。
从"靠天吃饭"到"种药致富" 在互助土族自治县,52岁的李尕虎正蹲在自家当归田里拔草。"过去种青稞,亩产收入不过千把块,现在改种当归,每亩能挣四五千元。"老李粗糙的手指捻着深褐色的当归籽,"你看这苗间距,都是农技站教的新式栽种法",像他这样的药农,在青海东部农业区已有3.6万户,中药材种植面积连续五年保持15%以上增速。
高原馈赠的"天然药库" 青海的地理优势堪称得天独厚,柴达木盆地的枸杞含糖量高达60%,比宁夏枸杞多出8个百分点;玉树的冬虫夏草菌丝体活性成分含量全国居首;祁连山腹地的秦艽、羌活等道地药材,有效成分普遍高于平原产区,省农科院的数据显示,全省已建成28个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,带动标准化种植比例提升至67%。
产业链上的"点金术" 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,青海晶珠藏药集团的智能化车间里,全自动控温发酵罐正在炮制"七十味珍珠丸",公司总经理王建军指着电子屏介绍:"传统藏药炮制需要90天,现在我们用低温超声萃取技术,效率提升5倍,成品率提高30%",像这样的深加工企业,全省已有42家,开发出中药饮片、保健食品、日化产品等6大类200多个品种。
政策春风里的"草药经济" 省农业农村厅最新出台的《中药材产业振兴计划》亮出实招:对新建连片50亩以上的种植基地,每亩补贴800元;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企业,一次性奖励50万元,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,政府牵头组建的"马营中药材联合社",通过订单农业模式,带动周边7个乡镇建立万亩种植带。
藏在深山里的"致富经" 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的牧民昂旺多杰,去年试种了3亩黑果枸杞。"没想到这戈壁滩上的小红果,每公斤能卖到80元!"他掰着指头算账,"明年打算扩大到10亩,还要教弟弟家也种上",这种耐寒耐旱的特色品种,让原本只能放牧的冬季草场,摇身变成"聚宝盆",据统计,全省已有1.2万农牧民通过林下经济、仿野生种植等方式吃上"药材饭"。
闯市场的"玻璃天花板" 不过热闹背后也有隐忧,在兰州药交会上,青海展商发现,同样是黄芪,甘肃货每公斤比自家便宜2元。"我们的药材有效成分高,但外观品相不够好看。"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经销商韩海明坦言,省质检院的数据印证了这个说法:青海药材农药残留合格率99.7%,但分级包装标准化率只有43%,深加工转化率不足30%。
破局之路在何方 面对困局,尖扎县闯出新路子,当地引进的指纹图谱检测技术,能像"中药身份证"一样标注每批药材的成分含量;刚察县与中医药大学合作,开发出"藏红花面膜"等美妆产品;海南藏族自治州则建起全国首个"高原中藏药智慧交易平台",用手机APP就能完成药材溯源、在线交易。
站在青海湖畔远眺,昔日沙棘丛生的荒坡上,成片的枸杞树正吐露新芽,这个夏天,全省又将有5万亩新开垦的药田迎来收获季,当第一缕药香飘出雪山草原,青海正在书写着一部高原特色农业的传奇——这里不仅有千年传承的"百草经",更孕育着乡村振兴的新希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