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刷短视频总看到有人囤药防新冠,其实咱们老祖宗对付瘟疫的招数可比这硬核多了!要说古代治瘟抗疫的中药,那可真是藏着不少救命的智慧,今天就带大家扒一扒那些在史书里反复出现的"抗疫明星",看完你会发现,有些药草咱们天天见却不知道它救过多少人命。
艾草熏屋:从端午习俗到防疫神器
说起艾草,大伙第一反应肯定是端午节插艾叶,但你晓得吗?《本草纲目》里白纸黑字写着:"艾叶生温熟热,纯阳之性,能回垂绝之元阳,通十二经......以之灸火,能透诸经而除百病。"这话可不是李时珍瞎编的,早在东晋时期葛洪的《肘后备急方》就记着用艾叶烟熏防疫的土方。
SARS期间香港淘大花园爆发疫情时,专家们还真用上了这招老法子,当时在患者待过的电梯里搞了场艾草熏蒸实验,结果你猜咋样?空气中病毒量直接砍掉一半还多!现在去中医院做艾灸,大夫准保跟你说这是千年传承的防疫必杀技。
苍术祛湿:苏东坡都点赞的居家良方
去年黄梅天我家衣柜发霉,老妈神秘兮兮掏出个布包,说是奶奶留下的"古董",打开一看全是切片的苍术,老人家说这叫"藏衣不腐",要我说这招比樟脑丸靠谱多了,毕竟人家可是正儿八经写进《饮膳正要》的宫廷防潮方。
说到苍术防疫,不得不提北宋那场"壬午瘟疫",当时汴京街头飘着股怪味,原来是朝廷在十字路口埋苍术烧熏,更绝的是苏轼被贬黄州时,用苍术配生姜煮茶给乡亲们喝,硬是把疟疾高发区变成平安岛,现在药店卖的藿香正气水里,苍术就是当家成分之一。
金银花露:乾隆下江南的随身标配
前些年某凉茶广告狂洗脑"怕上火喝XX",其实真正的古法降火神器应该是金银花露,当年乾隆爷六下江南,随身行李单里总会出现这个玻璃瓶装的玩意儿,为啥?因为江南水土湿热,喝这个既能解暑又能防痢疾。
别以为这是贵族专利,《温热经纬》里早把这配方公之于众:新鲜金银花加水蒸馏,冷凝后的液体直接喝,2003年非典时期,北京好多老字号药房连夜赶制金银花露免费派送,这场景跟清朝末年京城药铺支锅熬"避瘟饮"简直一模一样。
药香囊:慈禧太后的时尚防疫单品
去年博物馆展出慈禧用过的香囊,隔着展柜都能闻到股子混合香味,这老太太讲究得很,不同季节换不同配方:春天用薄荷荆芥防流感,夏天佩丁香藿香防中暑,秋天装辛夷细辛治鼻炎,冬天塞肉桂干姜护心肺。
现在看这招一点都不过时,广州中医药大学做过实验,把苍术艾叶装布袋挂在病房,结果医护人员感冒率直降60%,所以说古人挂在腰间的"香囊"哪是单纯装饰,根本就是会走路的空气消毒器。
绿豆甘草汤:穷人也能喝的解毒圣水
小时候发烧我妈总给我煮绿豆汤,还说这是祖传退烧秘方,查了资料才知道,这真不是民间偏方。《景岳全书》里明明白白写着:"绿豆甘寒,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......加甘草护心,乃劫后调补妙剂。"明朝崇祯大旱闹饥荒,民间就是靠熬绿豆浆救人无数。
去年封控时邻居阿姨囤了十斤绿豆,我当时还笑话她跟不上时代,结果看见张伯礼院士在采访里说:"普通家庭备点绿豆红枣,比乱吃抗生素强",瞬间觉得这波囤货没毛病。
藏在药柜里的千年智慧
写完这些突然想起爷爷的老药箱,里面总躺着几包陈年艾绒和苍术片,以前嫌它占地方想扔掉,现在才明白那是祖辈留下的应急灯,都说中医药是玄学,可这些写在古籍里的救命方子,哪个不是拿人命试出来的真理?下次再看见街边药店煎制避瘟汤,咱可别再当它是老年保健品了——毕竟有些招数,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