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朋友圈里不少做药材生意的朋友都在转发首阳市场的行情表,有人吐槽“当归快买不起了”,也有人庆幸“囤的黄芪赚翻了”,作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之一,首阳的风吹草动总能牵动行业神经,今天咱们就来唠唠,最近首阳市场哪些药材在疯涨?哪些在悄悄降价?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门道?
首阳市场为啥这么重要?
首阳中药材市场位于甘肃陇西,别看它名字“小众”,却是全国药商的“晴雨表”,这里聚集了上千家药商,每天吞吐的药材够整个南方药店卖半年,党参、黄芪、当归这些家常药材,价格都是从这里喊出来的,老药商常说:“盯紧首阳的秤砣,就等于捏住了中药市场的脉搏。”
最近市场里热闹得很,凌晨四点就有货车排队进场,交易区里此起彼伏的报价声像在赶大集,不过今年有点特别,往年常见的“囤货大户”变少了,倒是多了不少举着手机直播的电商卖家——中药材也玩起了“线上带货”。
近期哪些药材在疯狂涨价?
-
党参:从“亲民补品”变“贵族药材”
前阵子还有人抱怨党参炖鸡不划算,现在直接傻眼——甘肃产的党参价格三个月暴涨40%!药商老王摸着脑袋算账:“去年这时候一斤统货(普通品质)才60块,现在直接破90,再涨下去都要改卖党参期货了!”
为啥涨? 甘肃主产区今年遭遇极端干旱,地里的党参还没长饱满就被抢收,加上前几年低价导致药农减种,新货供不应求,手里有存货的药商直接坐地起价。 -
当归:药膳界的“顶流”也扛不住了
当归作为“补血圣品”,价格向来稳如老狗,但最近甘肃岷县的当归种植面积锐减30%,市场库存见底,中等品质的当归从每公斤80元飙到120元,做药膳汤包的老板们直呼“用不起”,转而找便宜替代品。 -
黄连:资本盯上的“硬通货”
黄连这波涨价有点魔幻,三年时间从300元/公斤干到900元,堪比理财产品,背后有游资在炒作,但主因还是四川、云南产区的病虫害导致减产,现在药厂采购员看到黄连都绕道走,中成药成本跟着水涨船高。
哪些药材在偷偷降价?
-
板蓝根:从“抗疫明星”变“过气网红”
疫情期间被疯抢的板蓝根,如今价格直接腰斩,河南产的板蓝根从高峰时的45元/公斤跌到20元,药商老李苦笑:“仓库里压了几百吨货,现在送人都不一定敢接。”原因是全民囤药热情退烧,加上产能过剩,药农一窝蜂扩种。 -
金银花:天公作美,产量井喷
山东、河南的金银花今年迎来大丰收,价格直接打七折,原本卖120元/公斤的头茬花,现在80块就能拿下,药商群里流传着段子:“今年谁囤金银花,谁就是冤大头。” -
麦冬:川渝产区的“甜蜜负担”
四川麦冬产量占全国80%,今年气候给力,亩产飙升,但市场需求没跟上,导致价格从75元/公斤跌到55元,药厂采购商乐开了花,但产地药农却愁眉苦脸:“挖出来不够工钱,不挖又占着地。”
价格背后的“暗流涌动”
-
天气搞事情:甘肃的旱灾、河南的暴雨,直接让药材变成“看天吃饭”,比如柴胡,因为山西产区暴雨冲毁地块,价格一个月涨了两倍。
-
资本下场搅局:黄连、三七这些品种成了游资的“提款机”,有人雇卡车在产区转悠,见货就收,人为制造短缺假象。
-
政策打补丁:国家严查中药材质量,硫磺熏蒸、农药残留超标的货色被踢出市场,导致合规好货价格坚挺,比如白芍,达标货比劣质货贵一倍。
普通人该怎么应对?
-
买药别盲目跟风:看到某类药材涨价,别急着囤,比如人参,东北产区今年新货量大,价格反而降了15%,这时候抄底更划算。
-
注意替代品种:当归太贵就用熟地黄代替,板蓝根降价可以囤点预防感冒,药商老周透露:“懂行的药店早就调整配方,成本省一大截。”
-
关注产地直供:现在很多电商平台直接对接药农,绕过中间商加价,比如云南的茯苓,产地价比市场低40%,但得擦亮眼睛别买到陈货。
未来行情怎么走?
行家预测,明年药材市场还得“过山车”,国家在扶持中药材标准化种植,长期来看价格会趋稳;极端天气越来越频密,像党参、黄连这些靠天吃饭的品种,波动风险依然很大,想入行的朋友,建议先盯着三个指标:产区天气、药农种植意愿、政策监管动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