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忽冷忽热,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咳嗽声让人揪心,前两天闺蜜顶着沙哑的嗓子跟我吐槽:"西药吃了一周都没断根,有没有什么中药偏方能治本?"这话可问对人了,作为研究中医药三年的养生达人,今天就给大家扒一扒那些藏在古书里的止咳密码。
其实老祖宗对付咳嗽特别有讲究,不是所有咳嗽都能用一种药解决,就像感冒分冷热一样,咳嗽也要辨证施治,咱们先搞明白自己属于哪种咳嗽类型,才能对症下药不踩雷。
第一种是风寒咳嗽,这种最常见,特点就是遇冷加重,咳声重浊,痰液清稀像水泡一样,喉咙发痒总想咳嗽,这时候厨房里就藏着两味良药——生姜和陈皮,记得小时候受凉咳嗽,奶奶总会切三片姜加两段橘子皮煮水,辣乎乎的喝下去,身子一暖咳嗽就轻了,现在才知道这叫"辛温解表",生姜驱寒发汗,陈皮理气化痰,两者搭配堪称风寒咳嗽的黄金组合。
要是咳嗽带黄痰、喉咙肿痛,八成是风热咳嗽找上门了,这时候就得请出我们的清热大将——金银花和罗汉果,上个月我嗓子发炎咳嗽,每天用5克金银花泡茶,再加半个罗汉果掰碎同煮,三天就把肺火压下去了,不过要注意,这两个都是凉性药材,脾胃虚寒的人要少喝,可以加点红枣中和。
还有一种咳嗽最磨人,就是干咳无痰那种,特别是雾霾天过后,总感觉嗓子眼发毛,痒得忍不住咳,这种情况就需要润燥界的扛把子——川贝母和雪梨,川贝母磨粉装胶囊,早晚各吃0.5克,比含片管用多了,要是嫌苦,就学广东人炖雪梨:整颗梨挖空塞入川贝粉,隔水蒸半小时,连汤带肉吃掉,第二天嗓子就跟做了SPA似的滋润。
说到久咳不愈,不得不提枇杷叶这个续命仙草,去年我爸感冒后断断续续咳了半个月,我把药店买的枇杷叶刷掉背面绒毛(这步千万别懒,绒毛会刺激喉咙),加冰糖熬膏,每天早晚一勺,三天就见效,后来查资料才发现,《本草纲目》早就记载它"和胃降气,清热解暑",对付慢性咳嗽特别灵。
最近发现个新宠——化橘红,上次去同仁堂抓药,老药师说这个岭南特产专治痰多咳嗽,外形像柚子皮却带着七爪痕,切片泡茶喝有点柑橘清香,我试了两周,原本早上起床满嗓子粘痰的情况改善超明显,特别适合抽烟人群和教师这种用嗓过度的职业。
最后说个万能搭配公式:蜂蜜+百合+银耳,这三样简直就是润肺三剑客,不管寒热咳嗽都能喝,我办公室常年备着罐装的即食银耳羹,哪天咳嗽上火就挖两勺,拌上鲜百合碎和蜂蜜,冷藏后当下午茶,既解馋又养肺。
不过要提醒大家,中药虽好也不能乱搭,像浙贝母和川贝母长得像,前者偏泄热适合急性咳嗽,后者滋阴更适合久咳;胖大海润喉效果一流,但喝超过三天可能会腹泻,建议第一次尝试某味药材时,先小量试用观察反应。
对了,咳嗽期间要忌口这点特别重要,羊肉、海鲜、油炸食品这些"发物"千万忍住别碰,我血泪教训告诉你们,上次偷吃炸鸡直接导致咳嗽反复,可以多吃冬瓜、莲藕、白萝卜这类白色食物,中医说"白色入肺",食补也是门大学问。
最后分享个私藏小秘诀:晚上咳嗽厉害的话,试试把枕头垫高15度,能有效减少夜间分泌物刺激,要是孩子咳嗽,可以用艾叶煮水泡脚,驱寒效果比吃药温和多了,如果咳嗽超过两周还没好,或者出现呼吸困难、胸痛这些症状,千万别硬扛,赶紧去医院才是正道。
记住这些天然药箱里的宝贝,下次咳嗽别再盲目吃抗生素了,不过每个人的体质不同,最好先咨询中医师再调理,毕竟咱们的目标是止咳不留根,而不是把小毛病拖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