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归人参黄连茯苓枸杞.18味中药名连起来,老中医看了都服气!

一归堂 2025-04-29 科普健康 1603 0
A⁺AA⁻

最近整理药柜时发现个有意思的事——光看药材名字就能连成串讲故事,今儿咱就唠唠这十八味中药名背后的门道,保准让你看完对中药刮目相看!

先说这"当归",听着就像游子思乡的叹息,当年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里写它"调血为君,归心肝脾",说白了就是妇科圣药,隔壁王婶每次痛经都抓把当归炖蛋,那香味飘得整栋楼都知道她在做药膳。

再说"人参",这玩意儿在东北可是硬通货,老张头去年挖到支野山参,连夜被收购商追到火车站,不过咱普通人吃不起野山参,拿园参泡酒倒是实惠,就是喝完别开车,那股燥劲上头跟喝了二两白酒似的。

"黄连"这名字自带苦情属性,四川人熬火锅底料必放,但真要治病还得配伍着用,我咽炎那会儿大夫开了黄连上清片,那酸爽,喝一口能记一辈子,不过说真的,上火便秘时含片确实管用。

"茯苓"看着像土豆片,其实是松树根上的灵芝,我们这有个偏方,拿茯苓粉掺蜂蜜敷脸,说是能祛黄褐斑,我妈试了半个月,镜子前趴半天愣说斑淡了,我看就是心理作用——毕竟抹的是"福临"嘛,听着就吉利。

"枸杞"这小红果现在快被年轻人泡水喝成网红了,要说真正懂行的,都得学广东人拿它炖汤,上次去潮汕朋友家,砂锅里枸杞配石斛煲老鸭,那汤鲜得眉毛都要掉下来。

"黄芪"补气的效果最实在,工地老赵被太阳晒得中暑,别人灌藿香正气水,他媳妇天天煮黄芪粥,半个月后老头红光满面回工地,工友都说他偷偷打了鸡血。

"金银花"算是中药里的颜值担当,晾干了还金灿灿的,我们小区大妈每年初夏都采回来晾阳台,远远看着像晾钱,不过这花性寒,体热上火泡茶喝,肠胃虚的喝了闹肚子。

"甘草"就是个和事佬,哪味药太猛就抓把甘草调和,小时候偷喝爷爷的中药,全靠甘草掩盖苦味,现在才知道它才是真正的百搭选手,咳嗽泡茶,胃疼煮水,口腔溃疡含片都行。

"川芎"这名字听着就像头疼药,确实专治偏头痛,我同事加班熬夜头疼欲裂,老中医开方子里必有川芎,不过这药味道冲得很,闻着像鞋油,喝下去整个口腔都麻了。

"三七"打粉吃能止血,外敷治跌打损伤,我们健身房教练抽屉里常备,有人扭伤立马调糊糊敷上,但这玩意贵着呢,好的三七每克比黄金还金贵。

"白术"长得像生姜,却是健脾祛湿的高手,南方回南天时,老中医总开白术茯苓汤,我自己试过拿它煮薏米水,喝两天舌苔真没那么腻了。

"何首乌"这名字起得绝,专治少年白头,我们村有个小伙二十出头满头白发,吃半年首乌炖肉,现在黑得跟墨汁似的,不过听说生首乌有毒,得炮制过才能吃。

"丹参"活血化瘀最在行,心血管病人床头必备,我爸心绞痛那阵子,每天拿丹参山楂煮水当茶喝,现在他保温杯里常年泡着这几样,说比吃药强多了。

"半夏"这名字听着像节气,其实是止咳化痰的猛将,不过生半夏有毒,得用姜矾水泡过才能用,我们这有个偏方,半夏枇杷叶煮糖水,专治小孩百日咳。

"麦冬"养阴润肺,最适合教师这种费嗓子的职业,我们学校老师办公室常年备着麦冬石斛茶,上课前猛灌几口,不然两堂课下来嗓子准冒烟。

"菊花"就甭说了,从慈禧喝到现在的养生标配,不过杭白菊清肝明目,贡菊清热解毒,别混着喝,我电脑旁常年摆着胎菊,眼睛干涩时就揪几朵泡着。

"党参"算是平民版人参,炖鸡炖排骨最合适,北方人冬天爱煨党参乌鸡汤,喝得全身暖洋洋,不过这参片得最后放,煮久了有效成分都跑汤里了。

最后说"熟地黄",这可是六味地黄丸的主料,我们这有个老规矩,女人生完孩子要喝熟地黄炖鸡汤,不过这药黏糊得很,得趁热喝,凉了腥得呛嗓子。

其实这些药材名字连起来就是部养生经,老祖宗留下的宝贝,讲究个君臣佐使的搭配,就像炒菜不能光放盐,治病也得好几味药凑一起才灵,现在年轻人总说中药苦,那是没尝过病痛缠身的滋味,咱们祖辈传下来的智慧,可都在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