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家重拳整治中药材!这波操作你看懂了吗?

一归堂 2025-04-29 科普健康 1605 0
A⁺AA⁻

"老板,这人参打六折!""野生灵芝最后三株!"——如果你常逛中药材市场,这类吆喝声一定不陌生,但最近半年,全国200多个中药材市场突然变得"安静"了:摊主不再拍胸脯保证"纯野生",批发商进货时多了份谨慎,连快递小哥都发现寄往安徽亳州、河北安国等中药材集散地的包裹里,多了些检测报告和溯源二维码。

这场静悄悄的变革,源自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去年10月启动的"中药材质量提升专项行动",当执法人员带着快检设备突袭市场时,不少商户发现自己囤积的"野生天麻"实为土豆切片染色,标榜"道地药材"的党参检测出农药残留超标,数据显示,行动开展半年来已查扣问题药材超800吨,立案查处案件2300余起。

市场乱象:中药材成了"化妆大师" 在浙江义乌某药材行,店主老李掀开仓库麻袋,指着发黑的当归苦笑着说:"以前这种熏过硫磺的货最好卖,现在查得太严。"他展示的手机里还留着去年交易记录:同规格当归熏硫后每公斤多赚20元,这种"美容术"在行业里不是秘密——用磷化铝熏蒸防虫、染色剂炮制"野生"外观、甚至用马兜铃科植物冒充细辛。

更隐蔽的是"身份造假",2022年某省抽检发现,标注"川贝母"的样品中,有37%实为湖北贝母掺杂;标称"三七"的饮片,超过两成掺有菊科植物根茎,这些"李鬼"往往通过粉碎重组、染色处理,让普通消费者难以辨别。

国家出手:从"经验判断"到"数据把关" 面对乱象,国家药监局祭出组合拳:先是联合农业农村部发布《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》,首次将农药残留、重金属限量写入国家标准;紧接着推出"中药溯源"国家工程,要求规模企业2025年前完成区块链溯源系统建设。

在甘肃定西黄芪种植基地,无人机正喷洒生物农药。"过去种药材就像赌运气,现在地里埋着土壤传感器,手机随时查看重金属含量。"药农老张展示着手机APP里的检测数据,这种改变正在全国推广,目前20个中药材大县已建成数字化种植示范基地。

洗牌时刻:谁在笑谁在哭? 整治风暴下,中药材市场正在经历阵痛,安徽亳州药市数据显示,今年前五个月停业商户达460家,但规模以上企业营收却逆势增长18%。"现在我们采购只看'三有'产品——有溯源码、有检测报告、有GAP认证。"某中成药企业采购经理透露,公司已淘汰三分之二中小供应商。

这种分化催生新商机,第三方检测机构订单暴增300%,冷链物流企业开发出"药材专用恒温车",电商平台出现"产地直采+代煎服务"新模式,在云南文山,直播卖三七的主播们开始比拼"农药残留未检出"的检测报告。

深水区改革:破局之道在哪里? 当执法检查逐渐常态化,更多深层矛盾浮出水面,在河北安国,仍有药商通过"化整为零"规避检查——将掺假药材拆分成小包装零售,更棘手的是传统认知与现代标准的冲突,某老字号药店因按古法炮制含铅丹的膏药,被职业打假人索赔百万。

对此,国家层面正构建"分级管理"新体系:对毒性药材实施特许经营,对滋补类药材推行"优质优价"认证,对常用药材建立动态抽检数据库,在广东,首个中药材电子交易平台已上线,通过AI图像识别技术自动拦截问题产品。

站在某同仁堂门店前,看着橱窗里陈列的"全程溯源"人参,不禁想起三年前在这里买到的"长白山野参",那时店员信誓旦旦说"切开有菊花纹",如今包装上赫然印着"种植地:吉林抚松,检测编号:XXXXXX",这场关乎全民用药安全的整治风暴,或许正如中医讲究的"治本之道"——猛药去疴后,才是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