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那些电视剧里黑乎乎一咬就流汁的中药丸,到底是啥做的?""药店买的六味地黄丸为啥有的是棕色有的是黑色?"今天咱们就来场中药丸视觉盛宴,带你看看这些传承千年的"药疙瘩"到底长啥样!(配图:九宫格排版的各类中药丸实物图)
藏在老字号抽屉里的"药丸江湖" 前阵子陪爷爷整理药箱,翻出十几个铁皮盒子,每个都装着不同颜色的药丸,爷爷摸着泛黄的标签说:"这是祖传的安宫牛黄丸,那是姑苏雷允上的六神丸......"我凑近看,有的裹着金箔、有的包着蜡衣,活脱脱微型艺术品展览。(配图:特写镜头下的金箔药丸/蜡壳药丸/朱砂红丸)
中药丸的七大门派
-
蜜丸派:最经典的"黑胖子" 掰开同仁堂的大蜜丸,能拉出金丝般的蜜线,君不见《红楼梦》里说要"拿冰糖燕窝粥就着吃",这黑褐色的团子遇热就化,倒是应了"入口即化"的说法。(配图:切开的蜂巢状断面/熬制蜂蜜的铜锅)
-
水丸派:会游泳的"小珍珠" 苏州博物馆见过明代的药匾,里面滚着绿豆大的青蒿丸,老药工说这种水丸要在端午午时晒足三晒,拌着露水才能成型,放在水碗里竟能漂起来!(配图:竹匾中的滚动水丸/放大镜下的微小药丸)
-
蜡丸派:宫廷剧里的"仙丹" 故宫文物展见过装在景泰蓝匣子里的蜡丸,剥开层层封蜡,里面竟是酒红色的药芯,据说慈禧太后用的养颜丸就是这般"金玉其外",不过现在药店能买到的多是机器压制的塑料壳装药。(配图:古董蜡丸与现代胶囊对比)
药丸背后的玄机暗号 有次在杭州胡庆余堂看见个趣事:老师傅捏着颗褐色药丸问学徒"这是啥?",小子答"六味地黄丸",结果被笑着摇头,原来同方不同法,水蜜丸、浓缩丸、大蜜丸虽都是六味,但颜色质地大有讲究——水蜜丸泛油光,浓缩丸带裂纹,大蜜丸能照出人影!(配图:三种六味地黄丸并排对比)
那些年我们追过的"网红药丸" 记得小时候发烧,奶奶总从琉璃罐里摸出猩红的"猴枣散",苦得舌头打颤却见效奇快,如今改良后的小儿七珍丸做成了彩色糖果状,还有年轻人追捧的"熬夜肝宝丸",把传统药香混进了抹茶拿铁里。(配图:古今药丸包装演变组图)
DIY药丸的隐藏关卡 别以为搓药团是小孩游戏,真要自制枸杞菊花丸才知道难处,去年跟着老中医学艺,光是把阿胶烊成"挂旗"就折腾半小时,更别提控制蜂蜜浓度——稀了不成形,稠了硬如石。(配图:家庭作坊式制药工具/失败品与成品对比)
识丸秘籍大公开 行家看丸只要三招:观其色(乌鸡白凤丸不是白色!)、嗅其味(真安宫牛黄丸有股麝香咸)、尝其感(好的大蜜丸牙咬不粘牙),某次在药材市场,亲眼见到老客闭眼摸丸辨真伪,这功夫堪比鉴宝专家!(配图:显微镜下的药材纤维/真假药丸剖面)
药丸新玩法:当古法遇见黑科技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见过3D打印的穴位贴丸,深圳同仁堂推出过含芯片的智能药丸,不过最惊艳的还是李良济的"四季养生丸"——春丸如碧玉嵌红花,夏丸似金锭裹青黛,把吃药吃出了收集盲盒的乐趣。(配图:概念药丸设计稿/高科技制药设备)
后记:写完这篇突然想起爷爷的樟木箱,那些裹着玻璃纸的老药丸,何尝不是刻着时光密码的琥珀?下次去老字号药店,不妨细看玻璃罐里的各色药丸,说不定每粒都藏着半部《本草纲目》呢!(配图:晨光中的百年药店柜台)
小贴士:想看真实药丸图?推荐关注@中药美学bot(每日更新高清微距图)、古籍馆藏扫描站(国家图书馆有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彩绘本),评论区晒出你家传家宝药丸,说不定能组个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