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成精准扶贫良方,大山里长出致富新路子

一归堂 2025-04-29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最近走访了几个中药材种植基地,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——那些长在深山里的草药,正悄悄改变着贫困户的命运,在云南昭通的大山里,张大姐家的黄芩田边上,停着辆崭新的三轮车;贵州黔东南的苗寨里,王大哥数着刚到账的订单钱,笑得皱纹都舒展了,这些故事让我真切感受到,中药材这棵"草",正在贫困土地上开出致富花。

藏在深山的"金疙瘩" 前些年下乡采风,总见老乡守着金山讨饭,就拿川西高原来说,海拔3000多米的山坡上,虫草、川贝母遍地都是,可老百姓就认准挖了卖原料,自从精准扶贫遇上中药材产业,情况可就不一样了,去年在四川甘孜州,看见藏族阿姐卓玛用手机直播卖红景天,边采挖边讲解:"这个泡酒能抗疲劳,城里白领都喜欢......"不到半小时就卖出200多单。

政策春风催绿千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数据挺有意思:截至2023年,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8000万亩,其中超60%分布在贫困地区,这不是偶然,从云贵高原的三七、重楼,到秦巴山区的苍术、猪苓,每个脱贫县都能找到自己的"本草密码",安徽金寨搞林下套种西洋参,浙江丽水发展石斛产业园,这些地方把退耕还林政策和中药材种植结合得严丝合缝。

田间地头的"翻身账" 在甘肃定西,马铃薯不再唱独角戏,黄芪、党参成了新主角,村民老李给我算过一笔账:种土豆亩产收益顶多2000块,改种黄芪后,加上企业保底收购,一亩地能挣8000多,更妙的是"企业+合作社+农户"模式,药企提供种苗和技术,农民只管种,陕西商洛的丹参基地,连70岁的老汉都在基地务工,一天赚80块工钱。

产业链条串起致富经 以前总觉得种药材就是挖个根、晒个干,现在才明白这里面的门道,湖北蕲春的艾草产业最让我开眼:从种植到艾灸贴加工,从足浴包制作到文旅体验,小小艾草做出10亿级产业链,更绝的是贵州的"共享药园",外地药商租地种植,农户既拿租金又挣工资,秋收时还能分红利。

青山常在的长远棋 中药材扶贫最妙的不是短期增收,而是走出了条生态致富路,河北承德的热河黄芩,用荒坡地种植;重庆巫溪的脆李树下套种金银花,既保水土又有双份收入,在西藏那曲,牧民开始种藏雪莲,草场压力减了,钱袋子鼓了,这种"绿水青山"和"金山银山"兼得的好事,才是长久之计。

闯市场的新农人 最近认识的90后小夫妻挺有意思,在拼多多开"悬崖村中药材"网店,专门卖自家种的重楼、白及,他们搞直播时,背后就是云雾缭绕的梯田,网友看着新鲜,订单呼呼往上涨,更有不少大学生返乡当"药掌柜",用区块链溯源、短视频营销这些新招数,把山沟里的宝贝卖向全国。

站在武陵山脉的药材种植基地远眺,层层叠叠的梯田里,黄精、玉竹随风摇曳,这些承载着千年智慧的草木,如今成了脱贫攻坚的"先锋队",从单纯卖原料到精深加工,从零散种植到标准生产,从自产自销到电商出海,中药材产业正给贫困地区装上"绿色引擎",或许正如老乡们常说的:"以前靠山吃山,现在靠山致富,这满山的药材,就是咱的聚宝盆啊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