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今年我家黄芩亩产涨了四成!"老张蹲在地头吧嗒着旱烟,看着药贩子眉飞色舞地数钱,这个场景在皖南药乡传开后,十里八村的种植户都来讨教秘诀,其实哪有什么秘方,不过是把老祖宗留下的本事用到极致罢了。
土地要"养"出灵气 咱种药材的都知道,同一块地连作三年,产量能跌到膝盖底下,去年我跟着省农科院的王教授去亳州考察,发现人家的"三明治种植法"真绝,上层种决明子,中层套种板蓝根,底层埋着饼肥,这三层作物就像三个兄弟,你帮我固氮,我帮你松土,它给大伙供养分,等到立秋起药时,板蓝根的根瘤菌能把土地养得油黑发亮,比单纯施化肥强百倍。
肥料要"喂"出讲究 前年我邻居家种白芍用了20袋复合肥,结果烧得叶子打卷,老药农教我"三三制"施肥法:三月施发酵豆饼,六月追草木灰,九月补骨粉,特别是骨粉要选牛腿骨,用石臼捣碎后掺着米醋闷半个月,这叫"醒骨",去年试了这法子,原本瘦弱的川芎植株蹭蹭往上窜,手指粗的根茎破土而出,跟小蒜头似的。
虫子要"治"出智慧 别见虫就喷药!山东那个黄芪种植基地现在成了观光景点,他们地里每隔五米就挂着蓝色粘板,沟边种着万寿菊,空中飘着性诱剂,最绝的是搞"昆虫特工队",专门养七星瓢虫吃蚜虫,放赤眼蜂对付钻心虫,有次我去参观,技术员小刘指着叶片上的咬痕说:"瞧,这是故意留的虫眼,收购商就爱这原生态模样。"
采收要"拿捏"火候 老话讲"三月茵陈四月蒿,五月砍来当柴烧",说的就是采收时辰,去年我守着西洋参地,每天凌晨三点打着手电筒挖参,这时候的参浆最足,指甲盖大的参须都带着蜜汁,有次贪睡多睡了俩小时,挖出来的人参就少了道金边,现在冷库里存着的这批货,药贩子开价比市场价高出两成。
政策要"借"出东风 别光埋头种地,要竖起耳朵听政策,去年县里搞"中药材溯源基地",给每块地装摄像头,扫码就能看生长全过程,我带头装了物联网设备,没想到客商抢着下订单,更没想到的是,农业局把我列为"新型职业药农",给办了低息贷款,现在买烘干机的钱,都是政府贴息贷的。
夜幕降临时,我摸着地里新冒尖的当归苗,忽然想起三十年前跟着爷爷刨药的情景,如今无人机在头顶盘旋,手机APP能测土配方,但有些老规矩始终不变:该深耕的土地不能偷懒,该守候的时光不能急躁,正如王教授说的:"增产不是目的,种出会呼吸的药材才是本事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