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哎老张,你网名叫当归少年,咋不整个人参青年啊?"闺蜜小芳叼着吸管戳我。
我正搅着手里的四物汤,枸杞在玻璃罐里转出琥珀色的漩涡:"你懂啥,当归补血活血,最适合我这常年熬夜的码字工,倒是你天天自称黄芪姑娘,真当自己是药膳了?"
这是我们"养生局"的日常,三年前我俩在中医馆门口偶遇,她抱着保温杯里泡党参,我拎着装酸梅汤的搪瓷缸,两个病秧子一拍即合,从此开启了中药式养生之旅。
【一、网名背后的养生经济学】
现在年轻人起网名都流行中西结合,什么"薄荷奶绿""焦糖玛奇朵",我和小芳却把中药柜搬进了虚拟世界,有天发现某音上"茯苓君"有三十万粉丝,专门教人用茯苓做面膜,这才惊觉中药网名早就卷起来了。
"你当初为啥选当归?"有次直播时观众突然发问,我摸着键盘上的"F5"键陷入回忆——那年连续加班导致月经不调,老中医开的药方里,当归像颗红玛瑙躺在纸包里,晚上把切片含在嘴里,甜味混着草药香在舌尖化开,突然觉得这味药像极了自己,外表普通内里温热,还能治愈别人的"血虚"。
小芳的黄芪姑娘就实在多了,这姑娘从小体质弱,感冒必吃玉屏风颗粒,黄芪是主药,她说起黄芪像讲老友:"晒干的是补气高手,鲜切的能炖鸡,就连黄芪水沾湿的纸巾敷脸,第二天痘痘都怂了。"
【二、中药网名社交密码】
别以为中药网名只是文艺青年的专利,我们建的"本草纲目"微信群里,光是带"芍药""连翘"前缀的就有二十多个,上周新进群的"肉桂老师"是健身教练,教大家用桂皮泡脚驱寒;"决明子同学"竟是个00后高中生,每天打卡枸杞菊花茶护眼。
最绝的是去年认识的"金银花婆婆",七十岁的老太太在菜市场旁支摊卖凉茶,玻璃罐里泡着金银花、甘草、薄荷,二维码牌写着"扫码加金银花小助手",我们去拍短视频时,她现场演示用蒲公英治乳腺增生,手机支架上架着补光灯,比年轻人还懂流量密码。
【三、药食同源的生活美学】
我和小芳把养生玩成了行为艺术,上个月她用玫瑰花酱配阿胶糕直播,我看不过去吐槽:"你这哪是养生,分明是朋克疗法!"结果评论区炸出一堆"求配方",还有人追问"阿胶糕能配奶茶吗"。
我们常带着中药周边探店,有回揣着陈皮去咖啡馆,硬是让老板用陈皮糖浆做了杯"理气美式",还有次带着山楂丸逛火锅店,油碟里飘着几粒麦芽,美其名曰"消食鸳鸯锅",最离谱的是小芳生日,我们订了"八珍蛋糕"——用党参、白术、茯苓等八味药熬汁做的翻糖蛋糕。
【四、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养生坑】
当然踩过雷,有阵子迷上何首乌,把超市买的制首乌当零食吃,结果两人集体腹泻,后来才知道生首乌有毒,必须炮制过才能吃,还有次跟风买"网红四物汤",喝完满脸爆痘,老中医说里面加了当归尾,活血太过反伤气血。
最搞笑的是小芳自制艾绒肚兜,把艾叶捶成绒塞进棉布兜,美滋滋地穿着睡觉,结果半夜被熏醒——艾绒受潮发霉了!现在想起她捂着鼻子追打满屋跑的蟑螂,还喊着"我的任督二脉要长蘑菇了",依然笑到肚子疼。
【五、赛博时代的本草情缘】
现在我们的养生局升级成知识付费项目,每周三晚八点雷打不动开直播,教00后用罗汉果润喉,给90后推荐经期喝益母草茶,有期讲"办公室养生茶",观看量破百万,弹幕全在刷"原来红枣要去核才不会燥热"。
最近开发的"中药盲盒"特别火,随机搭配三味药材,附赠手写信讲解功效,有个高三学生收到我们的"益智安神包"(远志+石菖蒲+酸枣仁),发消息说高考前夜靠着它睡了个好觉。
看着后台越来越多的"谢谢姐姐救我狗命"的留言,突然觉得那些在中药房称药的日子,那些被同事笑话"老干部"的时刻,都值了,毕竟在这个速食时代,总有人愿意慢下来,把生活熬成一盅温热的药膳。
窗外飘着细雨,我往小芳的保温杯里续热水,当归的香气混着黄芪的甘甜在空气里舒展,手机突然震动,新关注的"半夏阿姨"发来私信:"姑娘,你们下次直播还讲穴位按摩吗?我家老头